老是口乾=缺水?醫示警「1重病警訊」:晚點治療恐釀憾事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醫師張家銘表示,人容易口乾,其實是全身免疫異常的訊號。(圖/取自張家銘的臉書)

許多人常覺得口乾,以為只是缺水。醫師張家銘表示,事實上,唾液腺的一群免疫細胞「巨噬細胞」,不只在打仗時才出現,而是平常就在幫助身體修復、保養。他表示,當人常覺得口乾,不一定是水喝太少,也可能是身體免疫發出的第一個警訊,此時人開始會覺得口乾、唇角破、舌頭麻、味覺變怪,甚至刷牙時牙齦流血。這些現象反映了身體整體的「修復力」正在下降。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2025年一篇發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免疫學前沿)的綜論,整理最新的研究,讓大家對「口乾」一現象有更新一層的認識。這篇研究深入探討了唾液腺中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原來不只在打仗時才出現,平常就默默在幫人體修復、保養、還能預防免疫系統走鐘。

壓力與睡眠影響的不是免疫強不強 而是能不能修復

張家銘表示,當人壓力大、睡不好時,身體的副交感神經功能變弱,唾液腺的巨噬細胞就會進入一種「不想動」的狀態,連原本要分泌幫助修復的肝細胞生長因子或白介素都少了。這時人可能開始覺得嘴巴乾、唇角破、舌頭麻、味覺變怪,甚至刷牙時牙齦流血。這些症狀,不只出現在口腔中,而是反映身體的「修復力」正在下降。

醫師:從觀察唾液開始照顧免疫生態

張家銘建議,民眾可從生活上了解這群免疫系統的狀態,以重建身體的生態平衡。

1. 觀察是否長期有口乾、口破、口臭問題。

若每天早上醒來都覺得嘴巴乾得像沙漠,或常嘴角破裂、舌頭發麻,這些都可能是唾液腺裡的巨噬細胞開始「失能」的表現。這時應檢視生活作息與壓力源。

2. 養成刺激唾液分泌的好習慣。

例如咀嚼無糖口香糖、吃完飯後含一點檸檬水,甚至用溫水漱口或按摩耳下腺,以

刺激唾液腺分泌,活化免疫細胞的循環。

3. 睡覺不是「累了才睡」,而是讓免疫系統補班。

請幫自己安排每天至少7小時的深層睡眠,特別是晚上10時到凌晨2時這段時間,是副交感神經最活躍的黃金時段,應提早一小時進入「安靜模式」,讓免疫系統有機會進行修復。

4. 女性在更年期後特別要留意營養抗氧化的補充。

維生素E、魚油(Omega-3)、薑黃這些營養素,能幫助巨噬細胞維持「守護型」狀態,減少不必要的發炎與纖維化風險。

5. 若正在服用藥物,留意是否會造成唾液腺壓抑。

像是抗憂鬱藥、降壓藥、抗組織胺等,都可能讓唾液分泌量下降,進而讓口腔環境失衡。

唾液腺 巨噬細胞 唾液 口乾 張家銘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