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黃軒以「為何年輕人愈來愈多大腸癌?」為題發文表示,大腸癌一直年輕化,幾年前大腸癌還被視為中老年疾病,但近年醫學界震驚地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包含美國、澳洲、加拿大年輕族群(20~39 歲)快速上升,部分國家20年增幅達近2倍。
年輕人為何大腸癌愈來愈多?
一、久坐+外送飲食文化:現在是外送平台年代,年輕人每天坐著工作、吃炸雞漢堡,纖維不足、油鹽糖過多,腸道菌相大亂。研究指出,高脂、低纖飲食,會削弱腸道黏膜防禦力,促進癌細胞生成。
二、作息亂+熬夜:熬夜,會抑制腸道上皮細胞的修復。研究證實,夜間不睡會打亂腸道細胞的DNA修復節律,讓癌細胞突變更容易累積。
三、遺傳+基因突變;以前認為,年輕型一些大腸癌,也與遺傳有關(例如 Lynch syndrome 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但最新研究發現,即使沒有家族史,仍有近60%的年輕病人帶有DNA修復路徑突變。
最容易被忽略的「五大腸道警訊」!
一、大便中有血:年輕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一定是痔瘡啦!」,但事實上,痔瘡的狀況是鮮紅、沾在表面、常常痛,而腫瘤或黏膜病變則是呈現暗紅、黑色、混在大便中,通常不痛,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
二、排便習慣改變:原本一天一次,突然變成一天五次或是三天沒上,便祕、腹瀉輪替兩個星期以上就是警訊。研究發現約20–25%的大腸癌年輕患者,在診斷前明顯出現排便變化。
三、體重莫名下降:如果沒有減肥,但體重在 1~3 個月內掉超過5%,那不是幸運,是危險訊號,往往是腸道中的發炎或腫瘤在消耗身體能量。
四、一直腹痛腹脹:胃炎通常是整片痛,而大腸問題是卡在「左下腹」或「右下腹」,且有一個特徵,就是吃完東西更痛、排便後好一點。
五、貧血:右邊的半大腸癌,尤其會這樣,不會看到明顯的血,但身體每天可能在流掉5~10mL,長期下來就變成臉色蒼白、心悸、想睡、動一下就累。
黃軒說,最致命的不是症狀,而是「延誤」,最後常延誤的族群包含女性、右側結腸癌,最常被誤診為腸胃炎、痔瘡、大腸激燥症。年輕患者最大問題不是症狀不明,而是真的太容易也會被醫療系統誤會。
黃軒也說,研究揭露一個驚人事實,太多醫生也是如此以為,包含便血=痔瘡、腹痛=腸胃炎、腹瀉=大腸激燥症(IBS)、貧血=女生經期多,而真正的大腸癌,就藏在這些「看似普通」的訴求後面,延誤越久,確診時越容易是局部晚期或轉移。
黃軒強調,大腸癌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利,20歲、30 歲、甚至剛出社會的小資族,都可能被它盯上,「而你的腸道不會大吵大鬧,它只會用最安靜的方式提醒你:『請你聽我一下,我真的有事。』」如果出現以上任一訊號,千萬不要猜、不要拖、照一次腸鏡,就能讓人生鬆一大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