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一降就埋雷!醫揭「天冷高危期」釀心梗、猝死 年輕人最易忽略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天氣越來越冷,當心心血管出狀況。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猝死不一定是當天發生,在急診最怕的不只是突然變冷,而是氣溫驟降後2到6天,這段期間身體出現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凝血風暴啟動,進而堵住冠狀動脈,造成心肌梗塞,外觀看起來無異狀,且越年輕的人越以為沒事,反而容易被打個措手不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軒在 臉書粉專提到,心肌梗塞(STEMI)具有「延時性」,指的是「ST段升高型態的心肌梗塞」,其為一種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肌梗塞類型,通常由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所引起。當身體受到冷刺激後,就像交感神經喝了能量飲料,出現瞬間暴衝的狀況。血管遇冷後的第一反應不是「保暖」,而是縮成一支冰棒,導致血壓上升,強迫心臟加壓、心跳變快、心肌耗氧量變高。
研究發現,氣溫每下降1°C,都會造成血管收縮,進而使血壓上升、血液黏稠度上升、凝血系統活化、發炎反應延遲性增強,這些效應會在接下來1至6天逐步累積,心血管事件呈線性上升,當血液在48至96小時變「黏、濃、硬」,血液像被加了濃稠劑,不只黏滯度上升,還會造成纖維蛋白原變多、血小板反應性增強,容易結團、微血管變不穩定。
黃軒提到,血栓需要時間「養成」,因此心肌梗塞在冷後2到6天發生。另外,低溫還會引發「發炎上升」,刺激發炎因子緩慢上升,敲鬆血管中原本穩定的斑塊,最後在第3至6天變成不穩定的破裂源頭,此時只要咳嗽、情緒、上廁所用力、清晨交感神經飆升,血栓可能造成堵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