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天弒母案… 鄧惠文:「情緒教育」這3項不能再等!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日前傳出,高雄一名20歲的鄭姓少女,因戀情受阻、涉教唆男友殺母,消息傳出後震驚社會各界。鄭女疑因家人反對,爆發家庭爭吵,進而引發殺機,跟21歲的韓姓男友密謀殺人。霸凌案、情殺案頻傳,不禁讓人想問,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鄧惠文醫師指出,「面對挫折」的能力是情緒教育裡被破壞的最嚴重的一環。(圖/翻攝自新聞挖挖哇!)

知名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日前正好在節目上談到「情緒教育」的議題,她表示,這牽涉的層面非常廣,不只有情緒問題,並分成三部分做討論。

第一、面對挫折的能力

鄧惠文醫師指出,「面對挫折」這一塊,是目前「情緒教育」這一環遭破壞的最厲害的部分。她解釋,上一代父母們在權威教育底下長大,成長過程非常挫折。長輩總告誡孩子「有耳無嘴」,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意見、不能照自己意思做選擇。因此當他們成為父母後,會出現大反撲,養育孩子時,反而會極端的採取「零挫折教育」。

▲鄧醫師表示,「完全讓小孩自由體驗」反而會讓孩子失去面對衝撞的應對能力。(圖/翻攝自unsplash)

鄧醫師指出,現在有不少父母會「干涉」小孩的交友狀況、校系選填等等,她認為,干涉的背後,其實代表父母不相信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應該可以念更好的學校、嫁娶更好的對象、把事情做的更好等等。整個社會氛圍都在明示、暗示著「每個人都應該是最棒的」、「每個人都不該有做不到的事情」。

鄧醫師特別提到,很多年輕父母強調「完全讓小孩自由體驗」,但這樣的教育方式,反而會讓孩子無法在成長過程中,體驗到「衝撞」的感覺。因此孩子們沒有機會發展出,面對衝撞時的因應能力,以及如何處理自己的無能感、被拒絕感、面對自己的不好感。

▲鄧醫師表示,「面對自己的不好」這項能力,應該在孩子3、4歲前就教育好。(圖/翻攝自pixabay)

鄧醫師表示,現在有很多幼兒,「無法面對自己的不好」。她指出,「面對自己的不好」的這項能力,應該在3、4歲前就已經被教育好。如果幼兒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父母應該明確讓孩子知道,你的確不好、你做的不好、你拿杯子的方法不好,所以你打翻水等等。但現在的父母總怕傷孩子自尊,對於孩子的過錯,總是幫忙解決完就了事。

鄧醫師表示,父母應該要思考,如何教育孩子具備「面對挫折感」的能力,讓孩子知道,遇到挫折其實不會毀掉自己。

▲鄧惠文醫師指出,現代人難以控制自己的衝動。(圖/翻攝自pixabay)

第二、衝動控制的能力

鄧醫師發現到,現代人有需求、慾望時,他們變得「無法等待」、「立刻就要」,第一時間就需要得到回應,難以控制自己的衝動。

▲鄧醫師指出,「情感教育」會隨著年齡增長,會衍生到如何面對,許多生命中無法被滿足的要求,像是戀愛關係等。(圖/翻攝自pintereset)

第三、情感教育

鄧醫師表示,現在有不少教小孩認識情緒、面對憤怒的書,好比做點事情去轉移憤怒,並舉例,像打枕頭、跳一跳等方式。然而鄧醫師指出,「這太淺了,即便對3歲小孩也是太淺」。

她解釋,3歲小孩早已經可以理解,自己生氣是因為,這件事情「讓我覺得自己不好」。因此,在教育中,應該讓孩子擁有對自己的「好或不好」、「想要或不想要」有一個現實的承受度。

▲鄧醫師說明,3歲小孩早已經可以理解,自己生氣是因為,這件事情「讓我覺得自己不好」。(圖/翻攝自pixabay)

鄧醫師指出,「情感教育」會隨著年齡增長,會衍生到如何面對,許多生命中無法被滿足的要求,像是戀愛關係、分手、遭拒絕等。

她舉例,現在的婚姻出問題,好像只能以離婚來解決。這時婚姻中,想離開的一方,因為不會用複雜的方式溝通,所以直接一走了之或明白拒絕。但另一方也無法處理「挫折」的情緒,像我被當爛人、被當無價值的人,因此只能用激烈的方式來「控制」。

▲鄧醫師感嘆,現在的大學生每個人的皮囊底下「都是空的」。(圖/翻攝自unsplash)

最後,鄧醫師也提到,現在大學常會舉辦演講,教導大學生「分手藝術」。但她認為,這些大學生每個人的皮囊底下「都是空的」,但分手的藝術從本質來看,應該是「挫折忍受度」整個要重新教才有用,更笑稱,因此她都不敢接這樣的演講。

鄧惠文 分手 情緒 情感 衝動 情緒教育 零挫折教育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