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林浩博/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26日展開五天亞洲行的第一站,出席馬來西亞主辦的東協 (ASEAN)峰會。據彭博社持續更新的消息,美國已與越南就「互惠貿易協議框架」達成共識。不過,據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稍早報導,儘管川普先前宣稱,已與東協成員的越南、菲律賓、印尼,各自達成雙邊貿易協議,其最終的敲定,卻並未安排在這次訪問的行程。而截至目前,美國與菲、印兩國的協議,仍無下文。
美國總統川普夏天時才宣布與印尼、菲律賓和越南達成貿易協議,但三個多月過去,協議卻並無新進展,遑論最終敲定。(示意圖/PIXABAY)消失的協議?
回想7月,美方自行設定的全球關稅休兵到期之際,川普高調PO文,慶祝美國與越南、菲律賓、印尼分別達成貿易協議。但3個多月過去,據Politico的25日報導,川普第二任期的首趟亞洲行,這些協議似乎「查無此人」。
川普抵達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睽違8年重返東協峰會,但三名知情人士向Politico透露,由於美國與三國政府的協商陷入停滯,川普此行預料不會宣布任何協議的新進展。
川普宣稱達成協議,但越、印、菲三國都公開打臉,說當中某些條款,自己並未答應。另外,以美印的協議來說,官方除了公布資料概覽(fact sheet)之外,好幾個月都再無資訊的更新。
「洗產地」問題難解
文中直言,中國利用東南亞「洗產地」再把商品轉賣往美國,正是當中最棘手的問題,但這些急就章的協議,卻對此輕輕放過。川普受此連帶影響,30日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會談,將處於弱勢地位。
前美國駐越南大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則為他的前老闆緩頰,「這些都是十分複雜的議題」,需要時間處理,「很難用一根魔杖輕輕一揮,就把問題解決」。康達解釋,雙方可在關稅稅率的原則很快達成共識,但關於如何執行的計畫,談起來則是相當困難。
川普對所謂「洗產地」的商品,施加40%的高關稅,可是魔鬼藏在細節裡。美國想實施新的「原產地規則」(rules of origin),以阻止中國把商品運往他國組裝、再轉出口,實際執行卻遭遇阻礙。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維塞爾(Barbara Weisel )指出,東南亞國家「一再說自己不想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但他們自己也知道,這些相互的貿易協議,將迫使他們做出選擇,並捲入美中貿易戰的戰火,受制於這兩個大國」。
越南這問題尤其難解,由於川普第一任期對中國施加關稅,該國受惠於轉單效應,從2017年起迎來出口高速起飛。不過,美國指控,不少把大量產能遷至越南的進口商,其實就是中國公司。
東協的重要性
《紐約時報》指出,東協因為龐大的經濟市場規模,再加上作為「抗中堡壘」的地緣政治價值,對美國意義重大。
先說規模,東南亞11個國家皆是東協成員,包括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汶萊、菲律賓,以及這屆峰會才正式加入的東帝汶,總共坐擁近7億人口,堪稱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整體貢獻了超過3.6兆美元的GDP。對於許多美國企業而言,這裡也是其從中國遷出後,重要的供應鏈基地。
美國稱東協是「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核心,中國的擴張也威脅多個東協成員。但正值國內政治動盪,中東、歐洲等地又爆發戰爭的特殊時期,這些國家也對美國的印太地區承諾,有所疑慮。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出版時間:13:27
更新時間: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