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萬鈞法人視野是明星基金操盤手,被譽為半導體投資先知,教讀者投資理財心法(圖/沈萬鈞提供)近期記憶體族群大熱,還記得《三立新聞網》記者最早看到沈萬鈞的報告時,連他粉專連結都沒有,只有一串長長的分析文,像是每年半導體大展的分析報告,從報告資料去查,追蹤到粉專「萬鈞法人視野」,發現這名「怪怪的」預言家,居然是台積電工程師出身的基金經理人,過往操盤基金破百億,被業界譽為半導體投資先知的沈萬鈞。
他離開復華投信前年收入5千萬(記者一時嚇傻,畢竟上班族聽到年薪破五千萬難以想像),「賺到退休」自己出來開業,保持到處拜訪公司的研究員習慣,為自己工作更加自由自在。沈萬鈞說,現在投信業金融管理很嚴格,包括你的手機、line要封閉,早上七點進公司到收盤,就跟進無塵室一樣,你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公司有重訊等等你都無從知曉,那變成研究資源被掐住。那如果自己做投資公司,研究資源、即時性更好,此外我們也很想分享法人是如何找尋資源可以分享給散戶,我們想要讓投資圈生態更專業化、系統化。
沈萬鈞說自己跨界很大,專業是電機系,從工程師轉到金融業已經16年,時間很長,得過18座金鑽獎,操作超過數百億資金。他以過來人身份,分享單純找出自己投資心法和趨勢可以做分享。
台積電配股 啟蒙投資
沈萬鈞第一次知道股票、拿到股票是台積電發給他的。沈萬鈞在台積電工作時,只有30%現金,70%是股票,好不容易拿到股票,台積電HR打電話問他證券戶號碼,沈萬鈞絲毫不知道什麼是證券帳號,被同事笑到不行。沈萬鈞回家自閉一天,想說自己好歹也算高材生,竟然不知道什麼是證券戶、投資是什麼都不知道,讓好強的他,從此下班後都在研究股市「發現新藍海」。
當時沈萬鈞28歲,申請研究所時,就往財經方向走,真正進入財金系統。其實沈萬鈞電機系畢業時,原本是想當檢察官,考上台大智財所,但是被台積電人才獵到,一腳就跨進台積電。台積電真的很強,無論制度、展望甚至是台積電國際競爭力,都是很強的公司,所以即便到現在都是投資首選。
只是自己負責的領域很小螺絲釘,但負責的領域可以接觸到客戶,包括NVIDIA、高通、intel等,也能看到很多公司在商業的競爭力,當時的輝達其實被ATI排擠的還蠻慘,但是輝達當時輝達把自己的晶片放在台積電生產,而ATI把晶片交給自己的廠商,這一決策的差異,讓ATI現在已經被別人併購。
這個觀察讓沈萬鈞發現商業活動、產業變化、資本市場的活動相當有趣,所以聚焦這個系統研究,而且投資也是一個方式去參與這些厲害公司的茁壯,所以自己聚焦科技業、資金研究。自己從紐約大學研究所畢業回台灣時,遇到金融海嘯,當時台證(台新)很需要一個半導體分析師,當時台積電也才30幾元,找他去試試看。
不過同時台積電也找他回去當工程師,當時證券業薪水只有台積電十分之一,當時證券業很慘(金融海嘯),除了沈萬鈞,也才一個員工(清潔人員),所以對沈萬鈞的挑戰其實很大。當時沈萬鈞的媽媽問他工作是什麼,他都先講自己已經回到台積電了,「很怕跳到證券業被媽媽打死。」2008年那時,熱門的概念股是蘋概股,當時的任務是一週要找出五支股票,接下來五天都要漲停。」「這個現在很難找到,能找到一支符合這個條件就不錯了。」
跑贏大盤10% 看產業趨勢
當時台股3955點,其實自己投入業界是最好的時間,當時沈萬鈞每拜訪一家公司都寫「強力買進」結果被老闆罵,因為當時金融海嘯大家都被跌到怕,只有沈萬鈞一個人很樂觀。但是回顧這一切,到底是沈萬鈞太樂觀嗎?事實上是有看到機會,然後去掌握它,因為2008年時股市真的不能再低了。
如果要操盤只是跟大盤差不多,那其實不難,不要犯太多錯,但是如果要跑贏大盤10%就是要找出當年的趨勢股,現在全世界趨勢在哪裡?透過拜訪、產業上下游check去找出好的趨勢,不能太小,例如我們以前佈局幾百億資金,你在看公司會有完整的多頭循環,若可以在低檔佈局到多頭完成,對基金來說就是很好的事。過往我拿到金鑽講、亞洲最佳經理人都是找中小型個股起家的,台灣不像美、中,我們中小型個股有些本益比很低,所以當產業趨勢出來如航運、ABF或今年的AI,例如早期緯創、廣達本益比都很低,本益比都七八倍,高殖利率概念股。
當趨勢出來時,你會完整的享受多頭循環,一、業績往上、二、本益比調升,一開始漲才7、8倍,等他成長時至少可以15倍甚至20被。這樣你是兩種方式,業績從3元到10元就漲3倍,本益比變20倍又漲3倍,這樣加起來就9倍了。
此前我們剛找到健策啦、嘉澤的時候他們股價才60元,現在都快一千元了。股票漲上來時法人就可以參與,一開始是投信,再來是外資,最後是外資寫報告。像今年外資在寫台光電、金像電,當時2009年我拜訪這些公司時,台光電股價才6元,那時外資不可能寫報告,現在漲上來外資就會開始出。最後是被動型ETF參加,股票漲到一個時候ETF會按照權重配置,航運就是從本益比很低開始賺錢,例如長榮從24元開始漲,漲到100元時還有拉回到70元,然後投信開始發現航運很好、外資開始寫報告,漲到200多元ETF就會把該股加入,這時候就是公司成長的最高點,這時候如果投資人操作個股,就要注意高點就到了。
如何從谷底找到價值公司?
那怎樣從谷底發現它?例如沈萬鈞最有名的戰役就是之前記憶體(上一輪循環),但是投資人到底如何判斷谷底起飛?沈萬鈞說你可以觀察大波動會有一個現象,就是經過產業重整,記憶體過往經過日本第一大廠倒閉,日本是最早開發出記憶體的國家,全球很多茂矽什麼都倒光,產業重整往上度過了三年。例如第一波記憶體產業重整在2013年,到轉變是2017年,漲幅在2018年,而且當時是一年就漲完。
一般人會參與到某些時候,例如谷底,記憶體很慘,也會留意到翻身,當記憶體開始上漲時,一般投資人又不敢去買。對法人來說,看到產業趨勢變了,以航運來說,長榮從24元漲到100元時,大家都不敢入手,但長榮從100元跌回70再衝到200以上時只花一個半月,在法人操作當中,都研究很久,他已經醞釀很久,爆發力會驚人,例如ABF、被動元件。
有些公司比較特別,像台積這樣一直漲的也有,但是台灣產業並不如美國沒有自己市場,我們的中小型企業會循環,好的公司漲上來會維持的,現在看來都是跟台積相關的,如果你沒跟上日新月異的資訊你沒有跟上,就退出潮流。現在每一波新的科技上來,你都要看得比公司還仔細,比他們老闆還要懂,其實法人通常比任何老闆都知道他的訂單,通常法人會去看上游發生何事,公司才會接到訂單。
對於經營小撇步,經理人最重要的是調整,自己曾經失敗過,2014年散熱族群還蠻好,當時剛起步,當時沈萬鈞不喜歡,覺得這個東西沒有太強的技能,但是沈萬鈞的對手一直買進,當時台股不好,沈萬鈞又誤判散熱,當時績效就不好。從當時沈萬鈞就開始調整,很多公司或許不是競爭力很強,但產業趨勢起來就像風口上的豬也會飛,這也是為何我們為何會入手被動元件、航運。
投資要具備法人視野
沈萬鈞說法人跟散戶最大的不同就是,就是散戶狂入手熱門股,就會去掃這些,但法人不太喜歡買這些單一的、特別利多,法人喜歡上下游都好的。例如疫情後車用電子起飛,非常大的族群,從晶圓代工到測試、晶片、封裝一整串你都可以投資,因為晶片漲價,每一家公司都有上漲空間,法人會很開心。法人的方向也不封閉,例如台積電法說,是法人會反覆聽,因為台積電看到的方向都是100%準的,業績雖然會調整,但方向永遠是對的,例如台積電很早就在看光通訊、自駕車、機器人,但是台積現在就在準備、研發,這可能在1-3年就會普及化。
因為今年比較詭譎多變(川普因素),給一般投資人建議是,趨勢比較好、不受關稅、提前拉貨的影響,但是這些股票相對都已經在高點,你可以把它記下來,拉回就是你考慮的關鍵。比較沒有反應的股票不要參與,像現在不管是匯率、關稅,小型公司無法承擔的。所以最好是投資有耐受能力的好公司。多頭時間也是比空頭長的,不要因為一次挫敗,就做當沖、短線。要記得做研究、分析永遠會回饋給你,我們不是投資股價,而是投資公司,相信他的競爭力他就會回報你一定的報酬。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