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最衰的冠軍…醫院「2科別」最常被告 專家傳授「病患自保3步驟」

評論

這篇文章介紹了台灣一名醫美診所因美容療程猝死案件的判決情況,以及台灣每年約1萬2千多筆醫療糾紛的現況和相關專家的建議。專家建議民眾在面對醫療爭議時,應該掌握「理性分析」、「保全證據」、「尋求資源」三步驟自保。此外,文章也提到了醫療糾紛的統計數據,其中刑事案由整形外科居冠,民事則是骨科,而最新的民事糾紛冠軍是骨科,但後面的名次全變了,2年前依序為神經外科、牙科,這次變為醫美、急診。最後,文章也提到了醫改會創立20年來,已經進行上萬件的醫療糾紛諮詢及各縣市衛生局的醫療爭議調處服務案件數量。從文章可以看出,醫療糾紛在台灣仍然是一個嚴重的課題,需要政府及相關各方加強檢討及防範。

這篇文章介紹了台灣一名醫美診所因美容療程猝死案件的判決情況,以及台灣每年約1萬2千多筆醫療糾紛的現況和相關專家的建議。專家建議民眾在面對醫療爭議時,應該掌握「理性分析」、「保全證據」、「尋求資源」三步驟自保。此外,文章也提到了醫療糾紛的統計數據,其中刑事案由整形外科居冠,民事則是骨科,而最新的民事糾紛冠軍是骨科,但後面的名次全變了,2年前依序為神經外科、牙科,這次變為醫美、急診。最後,文章也提到了醫改會創立20年來,已經進行上萬件的醫療糾紛諮詢及各縣市衛生局的醫療爭議調處服務案件數量。從文章可以看出,醫療糾紛在台灣仍然是一個嚴重的課題,需要政府及相關各方加強檢討及防範。

問答

Q1:依統計,全台每年約有多少筆醫療糾紛? A. 500-600件 B. 1,000-2,000件 C. 5,000-6,000件 D. 10,000-12,000件 正確解答:D. 10,000-12,000件。 Q2:根據廖建瑜法官的研究,醫療糾紛案件中,哪個科刑事糾紛最多? A. 整形外科 B. 神經外科 C. 牙科 D. 骨科 正確解答:A. 整形外科。 Q3:醫療糾紛中,民事糾紛的第一名是哪個科? A. 骨科 B. 醫美 C. 急診 D. 神經外科 正確解答:A. 骨科。

Q1:依統計,全台每年約有多少筆醫療糾紛? A. 500-600件 B. 1,000-2,000件 C. 5,000-6,000件 D. 10,000-12,000件 正確解答:D. 10,000-12,000件。 Q2:根據廖建瑜法官的研究,醫療糾紛案件中,哪個科刑事糾紛最多? A. 整形外科 B. 神經外科 C. 牙科 D. 骨科 正確解答:A. 整形外科。 Q3:醫療糾紛中,民事糾紛的第一名是哪個科? A. 骨科 B. 醫美 C. 急診 D. 神經外科 正確解答:A. 骨科。

圖、文/CTWANT

台灣每年預估有1萬2千多筆的醫療糾紛,其中民事訴訟案件最多的是骨科,專家認為與其手術量多、且有眾多新療法有關。(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台灣每年預估有1萬2千多筆的醫療糾紛,其中民事訴訟案件最多的是骨科,專家認為與其手術量多、且有眾多新療法有關。(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有「台灣美容教母」封號的「美體小舖」台灣區創辦人黃慧娟因美容療程猝死,醫美診所遭黃女兒子提告,5/25日判決出爐診所民事判賠371多萬元,刑事判負責人2年多刑期。依統計,全台每年約1萬2千多筆醫療糾紛,刑事案由整形外科居冠,民事第一名則是骨科。專家建議,面對醫療爭議,民眾可掌握「理性分析」、「保全證據」、「尋求資源」3步驟自保。

長期研究醫事法律的廖建瑜法官2019年在《月旦醫事法報告》上發表《從判決快遞看醫療訴訟發展趨勢》,整理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的醫療糾紛判決,刑事糾紛案件以整形外科最多,民事糾紛的第一名則是骨科。

兩年後,廖建瑜再次發表,《從地方法院民事醫療判決看最新發展趨勢-引用最高法院次數觀察》,延續2年前統計,整理出截至2020年10月的醫療糾紛案件,此次僅更新民事糾紛案,冠軍仍是骨科,但後面的名次全變了,2年前依序為神經外科、牙科,這次變為醫美、急診。

「浮出檯面的醫療糾紛,實際上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簡稱醫改會)研發組副組長吳奎彥表示,醫改會創立20年以來,已經進行上萬件的醫療糾紛諮詢,大約每年有500~600件,各縣市衛生局的醫療爭議調處服務,每年也平均約500~600件左右。「這些數字的背後,如果用科學模型去回推,應該至少有1萬2000多筆醫療糾紛,而這些是大眾看不見的。」

吳奎彥說,參考《醫事法》相關論文資料,發現刑事糾紛第一名是醫美,其次是外科、急診;民事糾紛冠軍則是骨科,其次為醫美、婦產科,其他如急診、外科、牙科也紛紛上榜。「就算是不同資料來源,但可以發現容易發生醫療糾紛的科別大同小異,它們分別有一些共通點,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在於『醫病專業知識出現落差』,這或許也是骨科民事糾紛最多的原因。」

以案例實際說明,一位50多歲婦人因右腿麻木、跛行而向骨科名醫求診,醫師建議進行內視鏡手術,表示只需1.5小時的時間,沒想到實際手術長達8小時,且術後婦人大小便失禁、臀部及陰部皆毫無知覺,且左腳自腎部麻木至腳趾、合併刺痛感。

最後發現婦人是罹患罕見併發症,由於機率低,就連手術同意書中都沒有列出,因此醫師也認為不必告知,沒想到卻發生了,最後法官認為醫師未善盡告知義務,因此判醫師與醫院應給予婦人精神賠償200萬元。

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威明曾受訪表示,骨科的醫療糾紛特別多,和手術量多有關,且近年新治療法增多,骨材及藥物種類也大增,若治療前溝通不佳或結果不如預期,都易引糾紛,目前骨科最常見的手術包括關節置換手術、骨折手術、脊椎手術。

「美體小舖」台灣區創辦人黃慧娟(最左)因美容療程猝死,5/25日判決出爐,診所民事判賠371多萬元,刑事判負責人2年多刑期。(圖/翻攝自美體小舖臉書)

▲「美體小舖」台灣區創辦人黃慧娟(最左)因美容療程猝死,5/25日判決出爐,診所民事判賠371多萬元,刑事判負責人2年多刑期。(圖/翻攝自美體小舖臉書)

吳奎彥說,多數民眾面對醫療糾紛的第一反應大多是驚慌失措或憤怒,例如有些民眾會選擇抬棺抗議等等,但這些對事件本身沒有幫助,他建議要掌握3原則。首先一定冷靜下來,理性思考醫療事件的過程與爭議點,同時釐清自己的訴求。

第二,仔細回想過程之後,要趕緊保全證據。「除了收費單據之外,建議要跟醫療院所申請『全本病歷』,根據《醫事法》全本病歷要保留7年,這裡面會有患者所有的就診紀錄、病程、檢查報告、影像病歷、同意書等,是非常重要的資料。」

第三,尋求資源。「例如醫療院所內都會設立關懷小組,處理患者申訴案件,幫忙處理患者與醫師之間的糾紛,如果無法解決或對結果不滿意,可以再去地方政府的衛生局進行醫病爭議調處,衛生局會請公正第三方幫忙居中協調,如果是重大爭議或涉及嚴重傷害,也會請該領域其他醫師幫忙檢視病歷,並且釐清醫病責任歸屬。」

吳奎彥說,醫療糾紛具有高度專業的特性,而且極度個案化,很難用一致的標準概括討論,當糾紛發生時,維持冷靜最為重要,所以也不建議民眾以爆料的方式威脅醫療院所,「因為風向太難預測了,萬一不利於你,恐怕雪上加霜。」

延伸閱讀

CTWANT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