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6/30 15:53發稿|6/30 18:27新增影片】
▲潛水客在深澳漁港附近拍到活體石川氏粗鰭魚。(圖/潛水教練「東北角海王子」汪承儒授權)
潛水教練汪承儒本週在新北深澳漁港附近的淺水區直擊一條長達2公尺多的石川氏粗鰭魚(與皇帶魚一樣常在地震前後出現,也被視為「地震魚」),專家指出,這種魚出沒於1200公尺深海,這次應該是國內首次記錄到活體,非常難得。
台灣東北角海底生態豐富,是許多潛水愛好者眼中的探險寶地。潛水教練「東北角海王子」汪承儒6月27日和友人在近海潛水時目擊「超級稀客」等級的石川氏粗鰭魚,而且還是活體。
汪承儒回憶,當天潛水的目的是去欣賞沉船,大夥兒回程往淺灘前進的時候,遠遠看到一隻「很大的魚」,起初以為是白帶魚,靠近一看才發現居然是地震魚,目測體長超過2公尺。
汪承儒表示,過去看到的地震魚都是新聞中死掉的個體,當大家親眼看到活生生的地震魚,心情都很雀躍。而且當時牠離岸邊不遠,估計僅約10公尺,眾人得以在水中停留長達10分鐘欣賞,「猜測牠可能被大魚咬傷了,自覺壽命將盡,趕緊上來產卵」。
▲這條石川氏粗鰭魚身上有2個洞,專家研判牠恐遭達摩鯊攻擊。(圖/潛水教練「東北角海王子」汪承儒授權)
汪承儒提到,東北角海底生態其實相當豐富,加上近年流刺網變少,魚群數量上升,相比十多年前流刺網沒管制時改善不少。
國立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指出,東北角海王子拍到的應是石川氏粗鰭魚,屬於深海魚,平時可棲息在1200公尺深海,一般要看到活體不容易,這次潛水客只是岸潛出去就遇到,十分難得。
陳麗淑提到,之前國內看到的石川氏粗鰭魚多是死亡個體,韓國和日本曾記錄過活體,但尺寸都不如這次潛水客拍到的個體。東北角海王子影片中的石川氏粗鰭魚身上有2個洞,她研判可能是遭達摩鯊咬傷。
▲石川氏粗鰭魚是皇帶魚的近親,兩者都被視為「地震魚」。(圖/翻攝畫面)
國立海科館產學交流組王慎之博士則說,石川氏粗鰭魚和皇帶魚基本上是近親,生活習慣和生態特性相近,皆棲息於深海,沿近海、淺海基本上很難看到牠們的身影。皇帶魚常見於200~800公尺深海,偶而到表層活動,石川氏粗鰭魚也差不多,兩者都不常見,皇帶魚相對來說更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