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中國製啤酒傾銷】近3萬台人失業!受害產業超乎想像 政府2招反制

生活中心/賴俊佑報導

中國製啤酒大舉傾銷來台,影響台酒產能下降,員工數逐年減縮。(圖/翻攝自 台灣啤酒 臉書)

▲中國製啤酒大舉傾銷來台,影響台酒產能下降,員工數逐年減縮。(圖/翻攝自 台灣啤酒 臉書)

中國製啤酒以低於市場正常價格強佔台灣市場,表面上看起來是提供消費者更便宜的選擇,實則「溫水煮青蛙」消費者的選擇將越來越少!小眾台灣啤酒品牌恐難以生存,賣場店家也因價格、利潤考量大量進貨中國製啤酒;台灣釀酒商協會日前對中國製啤酒提出反傾銷調查案,財政部發出解釋函令,針對中國製啤酒偽裝祭出罰則,究竟還有哪些做法可以保護台灣啤酒產業、保護消費者權益?

中國製啤酒大舉侵台後,台產啤酒市場萎縮,影響層面相當廣泛,台灣釀酒商協會表示:「以台酒為例,台酒主要生產啤酒的三個工廠:竹南啤酒廠、烏日啤酒廠、善化啤酒廠,3個廠房的產能利用率這幾年都是下降的趨勢,且中國製啤酒低價競爭的情況在中南部更嚴重,主要供應南部貨源的善化啤酒廠的產能下降最大。產能下降,也導致啤酒廠的雇用員工數逐年縮減。比較2015年跟2024年啤酒廠的員工數,善化啤酒廠從451人降到283人;竹南啤酒廠從451人降到311人;烏日啤酒廠從358人降到270人」減聘人數從88人到168人不等,佔全員工數1/3到1/5。

在台灣製造的啤酒,玻璃瓶要做厚版才能回收,符合淨零永續ESG。(圖/翻攝自 台灣啤酒 臉書)

▲在台灣製造的啤酒,玻璃瓶要做厚版才能回收,符合淨零永續ESG。(圖/翻攝自 台灣啤酒 臉書)

台灣釀酒商協會理事長曾煥昌指出,從原物料提供的在地農家、配合的物流業者到最下游的銷售產業,大家一起全部受害,影響超過3萬個家庭,另外還有近年重視的淨零永續ESG,「在台灣製造的啤酒,包括在台灣屏東設廠的海尼根,玻璃瓶要做厚的才不易摔破,清洗後還可回收,然而中國製啤酒來台玻璃瓶大多是薄的,易破碎造成人員和環境危害」,拉更長遠來看,中國製啤酒的低價競爭策略會導致台灣整體市場價格壓低,也壓縮了本地啤酒業者持續創新、升級的動能。

曾煥昌也提到,中國2021年發布「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管理規定」,要求台灣製啤酒進中國,產地要改為「中國台灣」,因台啤、台虎精釀等本土酒商不願妥協,因此從2022年起,中國以註冊訊息不完整為理由,禁止台灣製啤酒輸入中國,但中國製啤酒仍可大舉來台,2024年台灣製啤酒在中國的銷售額約新台幣300萬元,中國製啤酒在台灣的銷售額是新台幣36億元,貿易逆差超過1200倍。

台灣製啤酒賣不出去,但中國製啤酒不斷來台,2024年貿易逆差超過1200倍。(圖/台灣釀酒商協會 提供)

▲台灣製啤酒賣不出去,但中國製啤酒不斷來台,2024年貿易逆差超過1200倍。(圖/台灣釀酒商協會 提供)

財政部今年3月公告對中國製啤酒展開反傾銷調查,估計6月底決定是否課臨時反傾銷稅,10月終判,另外財政部今年4月發出解釋函令,為避免酒品廣告讓人誤解來自非屬原產地的文字、圖形等,應於同頁面以同等篇幅補充說明其原產地;為避免使人誤信產地,在酒品包裝標示非屬原產地的地名時,其字體不可大於原產地,這項新制將於明年元旦生效,違者最重可處50萬元罰鍰。

台灣在亞太地區國家中,進口啤酒市佔比極高,僅次於新加坡。(圖/台灣釀酒商協會 提供)

▲台灣在亞太地區國家中,進口啤酒市佔比極高,僅次於新加坡。(圖/台灣釀酒商協會 提供)

曾煥昌表示,近期抗中保台意識提高,但台灣釀酒商協會提出反傾銷並不是特別針對中國,而是中國製啤酒明顯透過非市場經濟的力量干預台灣啤酒市場,希望每個進口來台灣的啤酒產品與台灣在地啤酒能站在相同的起跑點上,爭取消費者的支持與認同。

另外,台灣目前對進口酒零關稅,但業者也明白課徵關稅對國際貿易風險高,因此希望透過其他手段給予本土酒業更多支持,例如調降啤酒進口原物料關稅,因為釀造啤酒所需要的麥芽與啤酒花幾乎100%仰賴進口,若調降關稅並不會對本土農業造成影響,且對於台灣釀酒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會有所幫助。

#三立獨家 Exclusive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