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過午不食」減重兼養生?醫曬數據打臉:死亡風險提高30%

健康中心/林昀萱報導

不少人選擇過午不食養生減重,醫師示警恐增死亡風險。(示意圖/Pexels)
不少人選擇過午不食養生減重,醫師示警恐增死亡風險。(示意圖/Pexels)

「過午不食」是近幾年很多人風行的斷食減肥法,但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今(6)日在臉書分享醫學研究提醒,這樣的做法風險大於好處!

黃軒在臉書粉絲專頁表示,很多人聽到「斷食能減重、抗老、延壽」的研究,就誤以為古人的「過午不食」等於科學養生。於是這個話題在媒體、養生書、自媒體中被不斷放大,成了「午後不食=長壽秘訣」的代名詞。但其實,過午不食最早是佛教戒律之一,佛陀時代的僧侶,為了專注修行,規定早晨托缽後只進食一次,中午過後就不再進食。用意並非養生,而是避免沉迷飲食、保持清心,加上古代食物來源也沒有這麼多。因此,過午不食的出發點是修行清境非醫學保健,並非人人都適合的養生法。

黃軒分享,現代不少人,更誤以為「下午不吃」能減肥、延壽,但醫學研究顯示,這樣的做法恐會提高死亡風險。美國一項針對2.4 萬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一天只吃一餐死亡風險提高30%、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增83%;不吃早餐死亡風險提高40%;不吃午餐死亡風險增加12%;不吃晚餐死亡風險提高16%。

研究人員建議,一天三餐各餐間隔約4.6-5.5小時。若長時間不進食,血糖會大幅波動,容易頭暈、心悸,甚至低血糖。且下一餐暴食會加重腸胃負擔,增加糖尿病、心臟病風險。55歲之後本就容易營養不良、肌少症。55歲之後若再實行「過午不食」或過度限制飲食,會加速營養不良釀肌少症,甚至跌倒骨折、免疫力下降、貧血的惡性循環。

黃軒也指出正確的養身3關鍵,總結「過午不食」更像是宗教戒律,不是科學養生法。現代醫學提倡的不是「空腹忍耐」,而是「均衡飲食、定時定量」。養生若走錯方向,恐怕不但沒延壽,反而會減壽!

1. 不必過午不食,而是「少量多餐」:維持血糖平穩,減少腸胃負擔

2. 控制熱量,而非餓肚子:關鍵是選擇全穀、蔬果、優質蛋白

3. 因人調整: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更應避免過度斷食。

【#直播中LIVE】🔴2025台南將軍吼音樂節|ARE YOU READY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