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綠帽」成了恥辱象徵,其實早有歷史根據。(圖/翻攝自微博)在現代社會,「被戴綠帽」幾乎成了男人最大羞辱之一。但你可知道,這個恥辱象徵其實有深厚的古代歷史與法律根據?從古代服飾制度到元明法律規定,綠色一步步被賦予羞辱意涵,反映出中國古代社會對等級、道德與家庭榮辱的重視。
綠色在古代的「社會地位」
在中國古代,顏色不只是美感選擇,更承載階級、道德與秩序的象徵意義。依照五行理論,紅黃青白黑為正色,象徵天地秩序;而綠色則被歸為「間色」,地位低下,被認為「不純」、「不正」。
這種色彩排序直接影響古代服飾制度。周代時,貴族穿正色、庶民穿間色,綠色自然成為低階象徵。《詩經》甚至用「綠衣黃裳」暗示身份失序,把綠色和社會不穩定聯繫起來。
綠色與羞辱的制度化
隨著歷史演進,綠色的「羞辱功能」越來越明顯。戰國、唐代時,低賤階層、罪犯或乞丐常被要求戴綠布或綠巾,方便官府管理。唐朝地方官甚至用「綠頭巾遊街示眾」懲治貪官,將綠色直接與羞辱掛鉤。
元代更是關鍵轉折。《元典章》規定妓女家庭的男丁需戴青綠頭巾,將家庭出身與社會地位明確標記。明代則擴大制度範圍,包括伶人、藝人家庭,綠色徹底成為「恥辱制服」。
綠帽子與妻子不忠的連結
至於綠色頭巾何時與「妻子不貞」連結,雖無確切文獻,但學者普遍認為起於元代,定型於明清。因為娼妓家庭的男子戴綠帽成為常態,民間逐漸把「綠色帽子」與「家中女子不忠」聯想在一起,最終形成今天熟悉的「被戴綠帽」說法。
「綠色帽子」與「家中女子不忠」聯想在一起,最終形成今天熟悉的「被戴綠帽」說法。(圖/翻攝自微博)從色彩到文化,綠帽子的羞辱意涵
從古代禮法、社會制度,到語言文化,綠色從「不正」到「可恥」,背後折射的是中國古代對 身份、倫理與家庭榮辱 的重視。男人被戴綠帽的羞恥感,其實源遠流長,不只是現代的情感象徵,而是歷史、法律與文化交織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