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獨家/謝台灣醫救他未來 蒙古男孩對比照曝!69歲仁醫不退休:繼續奉獻

記者張雅筑/新北市-台北市報導

2024年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攜手台灣長庚醫院顱顏中心共同組成的「用愛彌補義診團」到蒙古義診,照片中的男孩就是塔米爾.布彥(Tamir Buyan,英文名:Tom),幫他檢查的正是羅綸洲醫師。(圖/羅慧夫基金會授權提供)
2024年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攜手台灣長庚醫院顱顏中心共同組成的「用愛彌補義診團」到蒙古義診,照片中的男孩就是塔米爾.布彥(Tamir Buyan,英文名:Tom),幫他檢查的正是羅綸洲醫師。(圖/羅慧夫基金會授權提供)

蒙古國的醫療仍在發展階段,不論是人力、資源或設施,仍有進步空間。我國醫療團隊長年赴蒙義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與長庚醫院組成的「用愛彌補」團就是其中之一。15歲蒙古男孩塔米爾.布彥(Tamir Buyan,英文名:Tom;以下簡稱Tom)是雙側唇腭裂患者,經台灣醫師巧手治療,幾乎恢復如常。Tom深深感謝主刀醫師羅綸洲,來台領獎時驚喜見到羅醫師親臨現場,非常驚喜,當場用英文說出藏在心中許久的話:「I'm alive because of you. Thank you, doctor.」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長期幫助台灣和世界各地的顱顏患者與家庭,提供他們全方位的支持。基金會自1998年開始進行國際義診行動,包括:越南、菲律賓、柬埔寨、緬甸、印尼和蒙古等,蒙古國首次是2010年,至今已有15年的歷史,但基金會與長庚醫療團隊在當地建立了非常紮實的種子醫療團隊,透過長年合作與訓練,協助當地培養專業人才,讓治療能在地持續推動,現在當地的醫師已可以自己開刀治療基本的唇腭裂患童。

蒙古男孩桑賈自2010年開始就接受義診團的幫助,阿嬤非常感謝,她深知語言不通,索性透過下跪表達自己有多麼感激。此舉讓現場其他顱顏病患家屬都紅了眼眶,也讓義診團的工作人員和醫護人員感動不已。(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蒙古男孩桑賈自2010年開始就接受義診團的幫助,阿嬤非常感謝,她深知語言不通,索性透過下跪表達自己有多麼感激。此舉讓現場其他顱顏病患家屬都紅了眼眶,也讓義診團的工作人員和醫護人員感動不已。(資料照/記者張雅筑攝)

雖然已在蒙古建立了非常紮實的種子醫療團隊,但義診團隊每年還是會到蒙古義診,一方面是和當地醫師交流,另一方面是協助他們完成就困難和棘手的病例,或透過看診評估,讓在當地無法進行治療的患童,有機會到台灣進行治療。

出生時才發現是雙側唇腭裂的蒙古男孩Tom,父母表示,那當下的心情真的是晴天霹靂,因為家族裡從未有這樣的案例,加上產檢時醫師都沒透露有什麼問題,「不明白孩子生出來怎麼就變成這樣了?很擔心和害怕,而且那時候整個醫院就像看怪物一樣,一直跑去圍觀Tom,那種感覺、心情真的很不好受。」

媽媽談及Tom唇腭裂治療的過程,雖然嘴上說「都過去了,不會自責和太在意了」,但眼眶仍泛紅落淚,這一刻我們選擇沉默,讓她好好消化情緒,因為我們都知道,在媽媽的內心深處仍有那一絲的不捨和心疼。(圖/羅慧夫基金會黃柏儒授權提供)
媽媽談及Tom唇腭裂治療的過程,雖然嘴上說「都過去了,不會自責和太在意了」,但眼眶仍泛紅落淚,這一刻我們選擇沉默,讓她好好消化情緒,因為我們都知道,在媽媽的內心深處仍有那一絲的不捨和心疼。(圖/羅慧夫基金會黃柏儒授權提供)
Tom生出來才被發現是雙側唇腭裂,爸爸、媽媽得知當下非常錯愕,但爸爸說:「既然孩子選擇來到我們家,且都生出來了,那就沒什麼好後悔的,只能向前看,去面對他!」歷經5次手術後,現在的Tom是個相當帥氣的陽光大男孩。(圖/家屬提供、記者張雅筑攝)
Tom生出來才被發現是雙側唇腭裂,爸爸、媽媽得知當下非常錯愕,但爸爸說:「既然孩子選擇來到我們家,且都生出來了,那就沒什麼好後悔的,只能向前看,去面對他!」歷經5次手術後,現在的Tom是個相當帥氣的陽光大男孩。(圖/家屬提供、記者張雅筑攝)

好在羅慧夫基金會「用愛彌補義診團」合作的醫院就是蒙古國立婦幼醫院,那時醫師告知Tom的爸爸、媽媽不用擔心,透過手術就可以治癒,完全不會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Tom媽媽表示,聽到醫師這麼說,真的安心了不少,加上後來在醫院遇到同為顱顏病童的家屬,以及自己上網查的內容,知道透過手術室可以改變且變得更好,就沒那麼擔心了,「雖然第一次手術要簽名的時候還是很緊張害怕,不過手術完看到Tom的改變,真的很感動和感謝。」

前兩次的手術都是蒙古當地的種子醫師和日本醫療團隊完成的,直到2015年時,蒙古的種子醫師通知Tom的父母說:「台灣的義診團、台灣的醫師要來了,你們要不要帶著Tom來給他們看看!」Tom媽媽表示,自己一直來都對台灣有很好的印象,所以得知台灣義診團要來,和爸爸二話不說就帶著Tom到醫院排隊等待台灣醫師看診,沒想到當天看診完後就安排手術,如此有效率的態度,讓他們覺得真的沒白跑一趟。

Tom小時候術後躺在病床上的模樣,那時其實就已幾乎看不出異狀了。媽媽表示,他們是在2015年時接觸到台灣的義診團,非常感謝和榮幸可以被台灣的醫師動手術治療,讓Tom得以變得更好。(圖/羅慧夫基金會提供)
Tom小時候術後躺在病床上的模樣,那時其實就已幾乎看不出異狀了。媽媽表示,他們是在2015年時接觸到台灣的義診團,非常感謝和榮幸可以被台灣的醫師動手術治療,讓Tom得以變得更好。(圖/羅慧夫基金會提供)
從未看過海的Tom,來台領獎時向羅慧夫基金會社工許願,希望有機會可以看海,基金會公關黃柏儒秘密安排看海行程,讓Tom一家三口不僅看海還能踩到沙灘,非常開心。(圖/記者張雅筑攝)
從未看過海的Tom,來台領獎時向羅慧夫基金會社工許願,希望有機會可以看海,基金會公關黃柏儒秘密安排看海行程,讓Tom一家三口不僅看海還能踩到沙灘,非常開心。(圖/記者張雅筑攝)

媽媽回憶當時說,Tom有兩次的手術都是由台灣醫師羅綸洲主刀的,在2015年和2019年,那時Tom分別5歲和9歲,其中第二次的手術非常有難度,也就是牙槽植骨左側手術。至於台灣醫師和當地醫師手術技法有什麼差別嗎?Tom媽媽二話不說表示,差別非常大!她補充說:「台灣醫師真的很細心,還特別從台灣帶來醫療器材,那些看起來就和蒙古的非常不一樣,手術的手法聽Tom說,感覺也差很多,台灣醫師的技法很細膩,技術很好,很難用言語形容,最重要的是,台灣醫師們手術完後,離開蒙古前還特別到病房關心我們後到道別。就我所知,不只唇腭裂,像是癌症等,我們蒙古很多病人也都是靠台灣醫師治療才好的,真的很謝謝台灣在醫療上給我們的幫助。」

在蒙古沒有星巴克(Starbucks),所以Tom來台的美食清單中,除了喝珍珠奶茶還有喝星巴克,一家人終於喝到星巴克,非常興奮和開心,頻頻拿手機拍照留念。(圖/記者張雅筑攝)
在蒙古沒有星巴克(Starbucks),所以Tom來台的美食清單中,除了喝珍珠奶茶還有喝星巴克,一家人終於喝到星巴克,非常興奮和開心,頻頻拿手機拍照留念。(圖/記者張雅筑攝)

在頒獎的前一天,Tom不知道羅綸洲醫師會親臨現場,他說,若可以當面感謝羅醫師,很想告訴他:「真的很謝謝醫師改變了他的未來,用巧手把他做得非常好,幾乎看不出哪裡不一樣,讓我更有自信。」翌日,等在地領獎的Tom,看到熟悉的身影來到現場,竟然就是為自己手術過兩次的羅綸洲醫師,他和父母驚訝不已!羅綸洲醫師也親切地用英文問後他們,並詢問Tom近況,此舉讓陽光男孩瞬間變得感性,眼眶有點泛紅,甚至說話開始有點小結巴。

領獎當天,Tom特別穿上蒙古傳統服飾,他看到為自己開刀治療的羅綸洲醫師,心情非常激動,努力用英文和羅醫師溝通。(圖/記者張雅筑攝)
領獎當天,Tom特別穿上蒙古傳統服飾,他看到為自己開刀治療的羅綸洲醫師,心情非常激動,努力用英文和羅醫師溝通。(圖/記者張雅筑攝)
這次基金會的比賽主題為《未來的自己》,Tom畫了醫師替自己撐傘,自己再替別人撐傘,背後寓意是,他期許自己能成為有能力的人,將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別人。(圖/記者張雅筑翻攝)
這次基金會的比賽主題為《未來的自己》,Tom畫了醫師替自己撐傘,自己再替別人撐傘,背後寓意是,他期許自己能成為有能力的人,將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別人。(圖/記者張雅筑翻攝)
在台上領獎後,Tom用英文當眾感謝羅綸洲醫師,謝謝他和義診團隊的無私奉獻,更謝謝羅醫師替自己手術,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為他帶來希望和自信。(圖/記者張雅筑攝)
在台上領獎後,Tom用英文當眾感謝羅綸洲醫師,謝謝他和義診團隊的無私奉獻,更謝謝羅醫師替自己手術,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為他帶來希望和自信。(圖/記者張雅筑攝)

Tom努力地用英文向羅綸洲醫師表達內心的感謝,他說,自己真的非常謝謝基金會和醫師的無私奉獻,更謝謝醫師帶給他這麼大的改變,特別是透過手術讓他的唇腭裂幾乎看不出異狀,這真的非常不容易,「拿小時候的照片跟別人說那是我,有很多人都不相信,除了原本就知道我是唇腭裂的親友和同學,其他剛認識我的人或陌生人,幾乎看不出來我哪裡不一樣,這都要感謝醫師的巧手,把我變得非常好。最重要的是,你們來到蒙古,從那麼遠的地方帶給我希望和自信,這份力量是最可貴的!就像我的畫,羅醫師您就像是那位為我撐起傘的醫師,給我很大的力量。」

「I'm alive because of you. Thank you, doctor!」Tom最後大大地感謝羅綸洲醫師,並期許自己可以成為像醫師一樣的人,在未來也能幫助其他人。

(圖右二)羅綸洲醫師是羅慧夫醫師的徒弟之一,他至今已行醫41年,仍不願退休只為了繼續為顱顏孩子們服務,和做相關研究,為台灣醫學繼續貢獻。圖為羅醫師到蒙古義診照片。(圖/羅慧夫基金會授權提供)
(圖右二)羅綸洲醫師是羅慧夫醫師的徒弟之一,他至今已行醫41年,仍不願退休只為了繼續為顱顏孩子們服務,和做相關研究,為台灣醫學繼續貢獻。圖為羅醫師到蒙古義診照片。(圖/羅慧夫基金會授權提供)

行醫至今長達41年的羅綸洲醫師,已經69歲的他仍不願退休,因為他希望能繼續為顱顏孩子們服務,和做相關研究,為台灣醫學繼續貢獻。因為少子化等綜合原因,在台灣走顱顏外科的醫師越來越少,但羅綸洲醫師的其中一名兒子仍選擇這門專業,接下父親的志業,繼續守護顱顏患者的笑容與希望。

謙虛的羅綸洲醫師對於Tom的感謝,他表示:「我想這有是一種見證!縱使我們是去做義診,也是用最好的技術去做,我們不會去輕忽和怠慢,同時我們也希望與蒙古團隊的互動能持續,還有讓他們繼續進步,因為畢竟蒙古團隊是一個目前我們培育出來非常完整的團隊,能自己治療全蒙古境內的唇腭裂患者,他們一年有3、4次自己到蒙古各地去做義診,所以我們希望蒙古團隊可以越來越進步,這也是我們的初衷,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

羅綸洲醫師大大地鼓勵Tom,也非常開心可以在台灣看到自己到海外義診治療的孩子,同時他也強調和呼籲大眾,唇腭裂的孩子不該被貼標籤,他們經過治療是可以和一般孩子一樣的,發展甚至也能很突出。成長過程難免遭遇挫折,這時家庭和周遭的愛與關懷就很重要了!(圖/記者張雅筑攝)
羅綸洲醫師大大地鼓勵Tom,也非常開心可以在台灣看到自己到海外義診治療的孩子,同時他也強調和呼籲大眾,唇腭裂的孩子不該被貼標籤,他們經過治療是可以和一般孩子一樣的,發展甚至也能很突出。成長過程難免遭遇挫折,這時家庭和周遭的愛與關懷就很重要了!(圖/記者張雅筑攝)

羅綸洲醫師也強調,唇腭裂的孩子經過治療的確可以跟正常的孩子是一樣的,表現也不會輸給其他人,透過Tom開朗和陽光的模樣就是最好的實例。醫師也感性表示,自己其實非常開心看到Tom可以來到台灣領獎,還有他現在如此有自信和笑容滿面的模樣,甚至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我想他從小受小多少受過一些挫折到現在,當然父母親佔了很重要的角色,讓Tom成為一個很快樂的孩子。」

最後羅綸洲醫師暖心祝福Tom,希望他可以成為心中最好的自己,等你長大後做你想做的工作,你會越來越帥氣的!

羅綸洲醫師重現Tom的畫作內容,為Tom撐傘,其實羅醫師撐起的不只是顱顏孩子的治療,更是一個孩子的夢和愛還有自信心。(圖/記者張雅筑攝)
羅綸洲醫師重現Tom的畫作內容,為Tom撐傘,其實羅醫師撐起的不只是顱顏孩子的治療,更是一個孩子的夢和愛還有自信心。(圖/記者張雅筑攝)

【唇腭裂小百科】

是先天性缺陷中最常見的一種,也是顏面發育缺陷中最多的一種,卻是所有先天性缺陷中最可治療的一種。發生率在亞洲約是1/700, 歐美國家約1/1000,大部份致病原因未明。

患者的智力發展幾乎不受影響,只要及早接受包括整形外科、牙科、耳鼻喉科、語言治療、臨床心理、社會工作等身心兼顧的整體醫療照顧,患者將可以早日康復,成為身心健全的個體。

❤支持羅慧夫顱顏基金會2026公益桌曆→https://nncf.tw/85uysm

✎了解更多&支持唇腭裂、顱顏缺陷患者:https://neti.cc/Y7q450e;愛心專線:02-27190408#229

#祝你健康

GCS 2025 夏季例行賽W4D1-2025/09/20《Garena 傳說對決》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