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男星顏正國肺腺癌病逝。基因醫師張家銘提醒,睡眠不足、吃太快、愛吃糖等,都會助長癌細胞。(示意圖/Pixabay)50歲男星顏正國肺腺癌病逝,若想預防肺腺癌,除了戒菸,飲食與生活習慣也是關鍵。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經常睡眠不足、進食太快、空氣太髒、狂吃糖、手機滑太晚,都會對身體造成壓力,成為癌細胞的成長溫床。他建議,飲食上少吃精緻糖,多攝取蛋白質和蔬菜,還有睡眠充足,有助於遠離癌症。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指出,有些人不抽菸、不喝酒,卻還是得到肺癌,這類看似沒有風險因子的個案越來越常見,但肺癌的形成不只與抽菸有關。2025年發表於《Cell Death Discovery》的研究發現,當身體面臨壓力時,蛋白與核酸會聚在一起形成「生物分子凝聚體」,協調如何應變、省能量、自保,代表細胞會自我保護。
但當壓力變成「長期加班」、生活作息紊亂、環境污染、情緒焦慮,細胞裡的凝聚體非但不散,還可能變成癌細胞的秘密基地,幫它躲避藥物、逃過免疫系統的監控。而壓力不只心理,還包括睡眠不足、進食太快、空氣髒、狂吃糖、手機滑太晚,壓力累積會使細胞裡的分子黏在一起,形成「壓力顆粒」,正是癌細胞成長的溫床。
張家銘表示,凝聚體的形成與「氧化壓力」有關,也就是自由基太多,飲食上多攝取「抗氧化食物」,例如芭樂、藍莓、綠花椰菜、薑黃、綠茶,有助於中和自由基,讓細胞內部恢復平衡。尤其對台灣人而言,空氣汙染和吸菸暴露很常見,抗氧化食物幾乎是日常必要品。
另外,當血糖或胺基酸過多時,凝聚體會變得更穩定,癌細胞更難消滅。張家銘建議,三餐應定時定量,別靠吃甜食紓壓,少吃精緻糖,多攝取「蛋白質、蔬菜」,選擇原型食物,不只穩定血糖,還能讓身體代謝恢復正常步調。再來是「睡眠充足」,睡眠不只是休息,更是修復,幫助清除老舊蛋白與異常凝聚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