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醫師指出,「皮蛇」帶狀皰疹多見於50歲以上族群,壓力大、睡眠不足者亦屬高風險族群。(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醫師,我這幾天背後痛得像被火燒!」當病人掀開衣服,一條沿肋骨排列的紅疹與水泡出現在眼前,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指出,這就是帶狀皰疹,俗稱「皮蛇」。它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被喚醒的結果。人得過水痘後,病毒就潛伏在神經節中。多年後,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復甦沿著神經活動,造成皮疹與劇痛。
徐廷儀指出,帶狀皰疹多見於50歲以上族群,也常發生在糖尿病、癌症、腎臟或肝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人。壓力大、睡眠不足者亦屬高風險族群。年齡愈大,病毒再活化的機率愈高。
她說,帶狀皰疹是神經發炎造成的痛,常在皮疹出現前就開始。病人描述的疼痛包括灼熱、針刺、電流竄動或酸麻。若神經嚴重受損,皮疹癒合後仍可能留下「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痛感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皮疹出現後,盡早使用抗病毒藥可明顯減少後遺神經痛。多數患者以口服藥為主,必要時可加上神經止痛藥,或外用止痛貼片、神經阻斷注射等輔助治療。
徐廷儀表示,大部分帶狀皰疹患者,只要盡早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效果通常都很理想,不需要打針。但若有下列情況,病毒可能擴散或造成嚴重併發症,就可能需要靜脈注射治療:
•併發疱疹性腦炎。
•侵犯眼角膜、視網膜或外陰部,感染範圍廣、症狀劇烈。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癌症化療、器官移植、AIDS等)。
•新生兒水痘,或水痘合併肺炎、腦膜炎需住院者。
•骨髓移植病患在術前或術後為預防感染。
若發作帶狀泡疹時期出現發燒、意識混亂、或病患本身為高風險群,應立即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住院與針劑治療。
另,特殊部位要特別小心,若皰疹出現在臉部或耳朵,眼周可能導致角膜發炎、視力受損。耳部或臉神經可能造成臉部歪斜、耳鳴或聽力下降。這些都需神經科與眼科、耳鼻喉科共同治療。
帶狀皰疹不僅痛得難以忍受,還可能留下長期神經痛,讓人生活大受影響。好在現在有疫苗可以預防。帶狀皰疹疫苗能有效提升免疫力,預防率高達九成以上。建議50歲以上成人接種兩劑(間隔2至6個月),即使過去曾得過帶狀皰疹,也可以再施打,降低復發與併發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