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潘靚緯/台中報導
小兒外科主任林雨利診斷,女嬰臀部的大型肉球是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透過外科手術切除。(圖/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提供)台中一名孕婦產檢時,照超音波時發現胎兒近肛門的臀部,有一顆約4到5公分的腫瘤,懷孕過程密切監視腫瘤的變化,等到33週女嬰出生後,腫瘤竟然在10週的時間長大到四倍、形成16公分大小的肉球,醫生診斷女嬰臀部是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隨著胎兒成長過程也急速成長,透過手術切除,目前女嬰已恢復健康,順利成長,讓爸媽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主任林雨利表示,孕婦產檢時,透過超音波發現胎兒臀部有一顆小腫瘤,直到第33週,產下體重3440公克的女嬰,經核磁共振檢查,確認是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大小約16.5×10×8公分。 醫療團隊決定在女嬰出生9天後,以外科手術切除尾骶骨畸胎瘤。
巨大尾骶骨畸胎瘤在10週內竟迅速長大4倍,重達530克。(圖/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提供)女嬰出生時,像是帶著「一顆」大肉球出生,一度讓父母相當擔憂,從懷孕25週開始到小兒科諮詢,醫師表示,面對體型如此大的尾骶骨畸胎瘤,外科手術切除也是有一定的難度,必須採取V字形切口,才能將畸胎瘤清除乾淨。V字形的切口長達20公分,最後從女嬰的臀部,成功切除重達530公克的尾骶骨畸胎瘤,重量幾乎是女嬰體重的六分之一,非常巨大,所幸經過化驗屬於良性瘤,不會再復發。
林雨利主任表示,胎兒尾骶骨畸胎瘤的成因不明,也有醫學報告認為,成因應源於尾骨處全能幹細胞的異常分化是罕見的先天性畸胎瘤,發生率約為三萬五千分之一,較常見於女性,女性罹病率為男性的3至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