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牛翻身」有典故!氣象局:日本用鯰魚、北美講烏龜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處,地震頻繁,以近10年統計資料來看,每天平均約發生100次地震。每次地震來襲,新聞標題總會寫「地牛翻身」,其實每一個國家甚至是不同的文化群體,形容地震時會將不同動物拉進來。

▲「地牛翻身」可以算是台灣人限定的說法。(圖/翻攝自報地震-中央氣象局臉書專頁)

台灣人常用「地牛翻身」形容地震,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是「牛」,而不是蚯蚓、土撥鼠、貓咪、大象甚至鯊魚?難道外國人也會說「地牛翻身」?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臉書粉專「報地震-中央氣象局」指出,「地牛翻身」可以算是台灣人限定的說法。

測報中心表示,在各國的傳說中,解讀地震成因的慣用說法各有千秋,我們習慣說「牛」,日本則認為是「鯰魚」,泰國會用「大象」,北美洲則說是「烏龜」。事實上,早在漢人來台之前,原住民文化中早已充滿五花八門的地震傳說,像是鄒族和布農族的傳說提到地震來自「螃蟹和蛇打架」,阿美族也有「地震豬」的說法。

測報中心解釋,隨著漢人來台,開墾與農耕的需求大增,大量的牛隻被引入台灣。有學者認為,以種田為生的漢人對於牛有著特殊的感情和依賴性,比起其它動物,地牛的說法似乎更能被漢人接受,讓人們對地震抱持敬畏之心,因此地牛逐漸成為集體想像中那隻會引起地震的野獸。當漢人與原住民的交流變多,地牛的說法漸漸取代原住民的各式傳聞,成為台灣的主流地震傳說。

▲台灣有三大地震帶。(圖/翻攝自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臉書專頁)

此外,每當「地牛翻身」國家級警報大作,媒體經常詢問專家「是否為正常能量釋放」,測報中心坦言,每一次地震對科學家來說其實都是「未知的能量釋放」,即使科學家發展出許多地震理論,讓大家可以試著分析地震的孕震構造、震源機制解和可能的餘震,但對科學家來說,每一次地震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測報中心強調,直到現在,我們仍無法預測地震的發生,且地震也沒有固定的頻率,更沒有什麼「3次小地震會有1次大地震」的規律。世界各國與地球科學家皆投入大量人力和經費進行地震預測研究,至今仍未有成熟的理論根據與實際驗證可供實際作業運用。囿於科學界的地震預測技術未臻成熟,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發生的確切時間、地點、範圍及強度,為減少災害發生,氣象局推廣「地震速報」系統,也就是在地震發生後,速迅對震央附近區域發出預警,以爭取數秒到數十秒的應變時間。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家暴真的會遺傳!先天基因使人「暴怒、動粗」預防方法曝光 遺傳專家張家銘揭密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