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16歲少女久咳不止誤認得新冠 竟「手球大」惡性肉瘤作祟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中山醫大附醫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翁德甫講述個案。(圖/翁德甫提供)

▲中山醫大附醫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翁德甫講述個案。(圖/翁德甫提供)

國內受新冠疫情影響,出現任何症狀都可能誤以為與新冠有關,但民眾仍要進一步檢查避免誤診。一名16歲少女欣怡,在疫情期間連續幾天久咳不止,家人以為她罹患新冠肺炎,急忙將她帶往醫院進行快篩,儘管血液及鼻腔篩檢結果為陰性,但卻在胸部X光中發現右側肺部已經白成一片,在經過詳細檢查後,竟是一顆由肋膜長出,有如手球大的惡性肉瘤所導致。

收治欣怡的中山醫大附醫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翁德甫表示,過去臨床發現,18歲以下的兒童或青少年,每年罹患癌症的新發病個案中,有超過一半為實體腫瘤。欣怡也是因為由肋膜長出,大如手球的惡性肉瘤,導致久咳不止。

他說,兒童癌症發生的主因與成人癌症不同,成人癌症常常與飲食、環境、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如抽菸、喝酒、不良飲食所致;但兒童癌症則多為病童「基因突變」所導致,與家族遺傳、飲食或生活習慣無關。過去研究發現,兒童癌症發生的原因往往就是促進細胞增生的「油門」基因與抑制細胞增生的「煞車」基因先後發生突變所導致。因此尋找合適的標靶藥物,直接抑制突變的腫瘤基因,就會產生很好的療效。

翁德甫說明,兒童癌症的治療成功率高出成人許多,過去透過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或是開刀手術切除腫瘤,治癒率大概都有近八成以上,然而對於一些罕見惡性肉瘤或是具有神經組織分化出的惡性腫瘤,由於容易對化療或放射治療產生抗藥性,倘若無法完全切除,則醫師將無計可施。所幸欣怡在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查腫瘤惡性突變基因後,確認該腫瘤為NTRK基因融合變異所致,而國內已經有適合的新型癌症標靶藥物可供使用,經過治療後,殘存腫瘤已經消失,持續追蹤一年後仍非常穩定。

翁德甫指出,現已是精準醫療時代,運用新醫療科技找出兒童少見癌症的致病基因(Driver gene)突變後,可透過標靶藥物精準抑制致病基因的過度活化,即可讓腫瘤縮小,進而接受後續切除手術;倘若仍無法切除,也可以持續服用標靶藥物,抑制腫瘤生長。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