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姚人多(新新聞)
2016大選前兩個月,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公布了副手人選,將選戰帶入最後的高潮。目前看來,即使一路相對戰得輕鬆,卻仍小心翼翼,寧守而不思攻的蔡英文最終將登上大位,然而,她最大的挑戰卻是在選後。未來,習近平會對她如何出招,她又要如何因應,將會是她選上總統之後最大的挑戰。
明年,蔡英文得的票越多,她擁有的空間就會越大,不過,要讓中國從馬習會設下的「九二共識」框架中退讓,則與領導人的論述能力有關。在這一次馬習會中,蔡英文從頭到尾沒有直接回應習近平。她把炮口對準馬英九,或許她還沒有反應過來,真正的對手早已變成了習近平。
十一月十一日,為了持續宣導馬習會在國際間的詮釋角度,外交部特別為各國駐台使節舉辦了一場說明會。不過,各個國家的使節到場狀況並不踴躍。美國代表以當天為退伍軍人節為由缺席,日本方面也只勉強派了個人禮貌與會。甚至,現場提問的時候,還一度陷入無人問津的尷尬情況。
二十五個政治局委員授權馬習會
外國人不捧場沒關係,更慘的是,連台灣人對於這場歷史會面的解讀也興趣缺缺。同一天晚上,馬英九接受TVBS專訪。根據收視率調查,當晚他的專訪在同時段的政治性節目中敬陪末座。
上述兩個例子大致說明了馬英九的處境。儘管他本人過去一個禮拜以來有如政治過動兒,一下子記者會,一下子專訪,不過,大家對於這個人並無興趣。事實上,巴不得他趕快消失的人早已遠遠超過迷戀他的鐵粉。︽時代︾︵Time︶雜誌看得精準,說他是﹁過氣的人﹂,著實為一針見血的評論。
換句話說,在馬習會後去評論馬英九應該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焦點應該轉移到另外一個人身上,那個人,如果沒有意外,應該就是蔡英文。未來,習近平會對她如何出招,她又要如何因應?將會是她選上總統之後最大的挑戰。
這一場馬習會並非習辦直接與馬辦對口,更不是習近平一個人可以決定的事。根據可靠消息來源指出,這次會面是由國台辦與陸委會各自銜命處理,沒有什麼特殊管道。而且,習近平與馬英九會面這件事,是經過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同意與授權。中國政治神祕的地方在於,這二十五個政治局委員都知道習要與馬見面,不過,事前消息並沒有走漏。集體領導加媒體管控,這就是對岸的行事作風。
事實上,習近平跟馬英九見面的政治風險並不比馬英九來得小。在中國那個詭譎險惡的政治環境中,若有任何不利的結局出現,習近平的下場絕對比馬英九慘。
蔡英文不可能繞過九二共識
台灣問題夠敏感,與馬見面之前,他能擺平所有中央政治局委員,然後一手掌控媒體,這代表對岸在處理台灣問題上,並沒有什麼破口可以讓日後的蔡英文施力。然後,這一次馬英九的賣力配合演出,讓習近平回到中國之後,可以交出令人信服的成績單,這會讓他擁有比過去更大的空間來處理台灣問題。簡單地說,習的路線是鐵板一塊,而且他的能量是在上升。這是蔡上台之後必須面對的首要課題。
在這個意義上,蔡英文沒有另闢渠道的可能,也不會有任何繞過九二共識的可能性。至少,從目前的跡象看起來,蔡英文要與習近平談,就必須比照馬英九這次的模式,其他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這是中國設下的底線,要逼中國把這條線往後畫,可想而知,需要相當大的智慧與努力。
明年,蔡英文得的票愈多,她擁有的空間就會愈大。這一點是毌庸置疑。不過,要讓中國從馬習會的線退讓,則與領導人的論述能力有關。這一次馬英九最大的問題是,他並沒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論述,而且,之後他所給的解釋也都太過於八股,以至於無法講進老百姓的心坎裡。
馬習會等於讓一個中國的原則已被定調。如果這不是馬英九的原意,很顯然地,馬已經無力擺脫。
見不見習大大,小英要給個說法
蔡英文在兩岸關係的論述能力有比馬英九好嗎?我看也不見得。以前,蔡本人擔任陸委會主委時,可以把兩岸關係說得虛無飄渺,立法委員們被她耍得團團轉。不過,殘酷的事實是,當她變成總統之後,過去的強項立刻會變成弱點,因為老百姓根本沒有那個閒情逸致去欣賞她繞來繞去的語言。
要不要見習近平,蔡英文勢必要給個說法,而且要給個跟馬英九有區隔的說法。這就構成了他對內的最大挑戰。尤其是,在這一次馬習會中,蔡英文從頭到尾沒有直接回應習近平。她把炮口對準馬英九,不過,她真正的對手卻是習近平。
蔡沒有強勢回應習近平,但是,她遇到的質疑與批判卻非常少。這就是整件事情最妙的地方。這代表綠營支持者都有一種共體時艱的感覺,他們心裡知道要盡量降低馬習會對選舉的影響,所以,大夥兒都很有默契地選擇在這個時候保持沉默。
台灣總統是全世界最難的差事
然而,如果她認為這就會是她未來幾年的常態,那就過於天真。我相信,一旦她當選,此時此刻所擁有的寬容會以非常快的速度消失。投給她票的人,會有相當大的比例希望台灣能更有主體性與自主性,或者,講白一點,不要這麼親中。
馬習會之後,中國構成一個巨大的拉力,硬是要把蔡英文拉過來。與此同時,台灣社會內部會有巨大的推力,想把台灣推往中國的反方向。如果再把美國與日本擺進來,那關係就會更複雜。台灣的總統絕對是全世界最難的差事。(更多文章請見《新新聞》1498期,或參考新新聞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