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你常拉肚子、血便、腹痛?腸發炎新療法 最快3年新藥問世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國衛院發現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全新方法(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國衛院發現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全新方法(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容易頻繁的拉肚子、血便、腹痛,但這類疾病目前沒有根治的藥物,現有的療法都僅能短暫緩解症狀,但往往容易再復發;國衛院免疫醫學中心研究團隊從腸道菌相角度出發,找到全新的基因抑制機轉與全新的次世代益生菌株,透過小鼠實驗發現,適當調控腸道菌相後,能讓腸道維持在極低氧環境,避免壞菌的孳生,且能改善對抗腸炎的腸道上皮屏障,長期減緩症狀,預計在3~5年內就會有新藥或是新的益生菌能問世。

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為潰瘍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與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CD)兩大類,目前發病原因不明,患者容易出現頻繁腹瀉、血便、腹痛等症狀,幾乎很難保有正常生活。

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承源表示,過去有文獻指出,腸道若長期處在發炎狀態,將來可能有癌化風險。然而潰瘍性腸炎UC,與克隆氏症CD,在國內的發生率和盛行率都在逐年升高。

潰瘍性腸炎UC的發生率從2001年的每10萬人0.54人,2015年增為10萬人0.95人;盛行率也從2001年的每10萬人2.1人,2015年增為每10萬人12.8人。

克隆氏症的發生率,也從2001年的每10萬人0.17人,2015年增為每10萬人0.47人;盛行率也從2001年的每10萬人0.6人,2015年增為3.9人。

高承源表示,目前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方式如水楊酸/抗生素、類固醇免疫抑制、中和抗體,甚至手術切除,都無法根治該疾病。國衛院團隊因此於2016年起,從調控腸道菌相的角度切入,盼找到全新的有效療法。

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張程翔表示,國衛院自2012年,就發現將dusp6基因敲除後的小鼠,大腸上皮細胞微絨毛生長將增加,有較強的大腸上皮屏障,可替發炎狀態的腸道爭取更多生成抗體的時間,對老鼠也有減肥效果。

想進一步探究原因,研究團隊透過次世代定序轉錄體學與磷酸化蛋白質體學等多體學技術和細胞分子生物分析後發現,敲除dusp6基因,可以抑制腸道上皮細胞的醣酵解路徑,同時提升脂質的利用,造成被稱為細胞發電機「粒線體」的耗氧率提高,有助於維持腸道中的極低氧環境,讓容易造成發炎的好氧菌不容易生長。

找到dusp6基因敲除鼠的腸道機轉,研究團隊也發現,若將基因敲除鼠的腸道菌叢轉移到一般小鼠上,也同樣能夠抵抗腸炎的發生,團隊再接著利用微生物體學培養方法,找到了一株全新的次世代益生菌種,NHRI-C1-K-H-1-87,並證實這株益生菌有益制腸炎的作用。張程翔表示,研究團隊在菌種「黑區」找到了寶藏。

高承源表示,dusp6基因機轉在人類上也有,但人類無法移除dusp6基因,將來研究團隊將與國衛院生藥所合作,開發相關的抑制基因藥物;另外,針對全新的次世代益生菌NHRI-C1-K-H-1-87,國衛院也將設法找出當中對腸道有療效的主要成分,預計最快在3~5年內就會有新藥或是新的益生菌能問世。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監察院為35年前舊案約詢侯友宜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