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2.9萬青少年曾受網路霸凌 最常發生在這兩平台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金陵女中高亞謙校長(右三)與教師一同參與,呼籲「孩子的心理健康須由全體教職員共同守護,停止網路霸凌」。(圖/董氏基金會提供)

▲金陵女中高亞謙校長(右三)與教師一同參與,呼籲「孩子的心理健康須由全體教職員共同守護,停止網路霸凌」。(圖/董氏基金會提供)

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公布的調查:台灣每一百個青少年至少有2個曾被網路霸凌;最常發生網路霸凌事件的平台最多在線上手遊/線上遊戲,其次為Facebook、Instagram。

疫情期間,網路霸凌現象更嚴重。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說明,根據一篇2021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發現,在疫情期間,網路霸凌現象更嚴重,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比例也比以往增一倍。網路霸凌對青少年造成的壓力與罹患心理疾病的現象可以預期會越來越嚴重。

15%的青少年遭受網路霸凌時「不求助他人」,要引導孩子開口求助。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董氏基金會2021年以全台國高中職生為對象進行網路行為、網路霸凌及憂鬱情緒現況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607份,結果發現,六成以上青少年假日每日上網總時數超過4小時以上,為平日的一倍(30.7%);假日使用超過2小時以上的活動依序為「看影片」、「玩線上遊戲」、「與他人互動/聊天」、「社群網站瀏覽」、「聽音樂/下載音樂」,平日前三名則為「社群網站瀏覽」、「聽音樂/下載音樂」、「玩線上遊戲」。

無論平日或假日,最近一週「憂鬱情緒」愈高者,每次上網平均持續時間超過4小時的比例愈高。青少年每日使用超過30分鐘的社群媒體以「YouTube」為最多,其次為「Messenger」、「Instagram」、「Facebook」、「TikTok」,近二成八受訪者「有」經營自媒體,而感到壓力影響自身生活、感到孤單的比例均高於無經營者。

調查中也發現,2.5%青少年「有」被網路霸凌,以110學年度國高中職生數(117.3 萬人)換算,全台有29,325位青少年「有」被網路霸凌。14.8%受訪者「常」看到他人被網路霸凌。有15%的青少年遭受網路霸凌時選擇「不求助他人」,不求助的原因以「覺得不是嚴重問題」最多,次為「覺得自己可以處理」、「可能會引來更多問題」。網路上遇到的各式情況中,當「自己八卦及謠言被張貼至公開平台」最讓青少年感到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其次為「收過具惡意攻擊粗魯語言的私訊或信件」;曾被網路霸凌者,憂鬱情緒(37.1%)、壓力狀態(50%)及感到孤單(27.2%)的比例均高於沒有被網路霸凌者(8.5%、14.6%、7.6%)。

葉雅馨說,現在是3C時代,網路是主要的資訊來源,網路上的互動也逐漸取代面對面的人際互動,她建議應培養青少年正確的網路素養與認知,教導「停、看、聽」守則-收到資訊時思考真實性,確認可信度,多聆聽他人的建議與經驗。另外,許多人對網路霸凌定義仍模糊,缺乏使用不當文字會造成他人傷害的認識與理解,應引導孩子學習同理,若遇網路霸凌,練習設界線遠離該情境。

葉雅馨提醒,一定要教孩子勇於開口求助,面對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家長可作為子女的橋樑,連結更多資源像學校輔導老師、專業醫療單位等,示範適時求助才是重要的自我照顧。

林口長庚精神科系兒童心智科兼任主治醫師吳佑佑醫師說明,青少年遇到網路霸凌時,可能會有生氣、憤怒甚至否定自己或是傷害自己的行為出現,也可能產生拒學的情況。父母可從旁觀察孩子行為是否有改變,例如作息突然改變、突然不願意上學或是參與其他社交活動、課業成績下滑、睡眠習慣出現改變等等…就可能是遭受了重大的壓力事件;她建議,家長平常應多與青少年溝通,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成為孩子最好的傾聽者,以青少年喜愛的溝通模式來溝通,如青少年遭受到網路霸凌事件,先不要指責,而是主動傾聽,帶領青少年求助正確的資源。

教育部反霸凌投訴專線:0800-200-885
「iWIN網路防護機構」網安專線:(02)2577-5118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