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安倍遇刺畫面太衝擊 醫警告二大隱形創傷者恐誘發模仿效應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畫面太衝擊,醫師表示要注意模仿效應(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畫面太衝擊,醫師表示要注意模仿效應(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8日在街頭演說時遭槍殺身亡,相關的畫面這幾天不斷在媒放送,精神科醫師提醒,這類重大事件的現場影片也可能成為生活中的「壓力源」,對於平日有情緒困擾、嚴重焦慮者,若累積的壓力情緒未能宣洩,將可能誘發「模仿效應」,特別提醒若接觸此類壓力源感到焦慮、恐慌、失眠者,應避免再追相關新聞,症狀超過2週以上並造成心理極度不適者,建議可適當尋求相關科別的專業協助。

與台友好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於7月8日在街頭演說時遭槍殺身亡,許多國內民眾回顧安倍過去推銷台灣鳳梨,安倍寫下台灣加油!的照片也感到哀傷。街頭演說的事故現場畫面,這幾天仍持續在各媒體放送,對國人心理已造成相當衝擊。

台北榮總醫院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正達表示,一般來說事故畫面的當事人若對親人或自己的關聯性越強,感受到生命受到最嚴重的傷害,較有可能會讓觀看影像者出現重大創傷後的壓力症候群。安倍事件,對台灣民眾的情緒衝擊雖不致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要提防「模仿效應」。

李正達表示,安倍事故的現場影片也是一種「壓力源」,過去已有研究指出,這類壓力源可能會勾起平日有情緒困擾、焦慮等隱性創傷,但情緒無從宣洩者的「模仿效應」。

要如何知道自己的情緒已經被相關新聞給影響?李正達表示,看到這種事故的畫面,有些民眾會出現焦慮、恐慌、害怕、失眠,有些甚至會陷入很憂鬱的狀況。建議如果狀況超過2週以上,症狀太過嚴重已造成極度不適者,就建議可尋求相關科別的專業協助。

李正達表示,安倍事件的新聞,很像新冠疫情剛開始升溫時期媒體報導的相關畫面不斷重播反覆播放,建議民眾若已出現不適狀況者,不要一直守者相關新聞,可以暫時不要看,等一段時間過後再掌握相關事件的進展即可。提供「平、安」的建議原則:
1. 減少接收過多的相關新聞,心則平 (Reduce exposure to the news)
2. 減少危險情境暴露,心則安 (Reduce exposure to places at risk)

盼讓民眾能順利度過這波新聞低潮。

加入 @setn 好友 #三立獨家 Exclusive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立院司委會審「國會改革」相關條文修正案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