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沒有最狠、只有更狠!血腥皇帝殺人無上限:誅十族、瓜蔓抄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方孝孺為明朝建文年間重臣,靖難之變後拒絕為朱棣起草登基詔書,最終其宗族連同弟子、門生皆遭屠戮,相傳為「誅十族」。(圖/擷取自百度百科)

▲方孝孺為明朝建文年間重臣,靖難之變後拒絕為朱棣起草登基詔書,最終其宗族連同弟子、門生皆遭屠戮,相傳為「誅十族」。(圖/擷取自百度百科)

中國歷代有許多殘暴君王,他們的金口就是法律,大開殺戒不必師出有名,誰死誰活,端視主政者心情而定。提到歷史上死最慘的人,多數人可能先想到明朝文學大家方孝孺,盛傳他因拒絕為燕王朱棣(明成祖)起草登基詔書,遭遇歷史上慘絕人寰的「誅十族」,宗親九族之外加上門生、友人,遭斬殺者高達8百多人。

方孝孺是明朝著名文學家,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後,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並處處聽從他的建議。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永樂帝)發動靖難之變,攻占金陵,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天子寶座,建文帝從此行蹤成謎(也有一說是自焚)。當初朱棣的謀士姚廣孝特別囑咐「方孝孺不可殺」,朱棣起初也給予禮遇,但方孝孺始終感念建文帝對他的知遇之恩,不願委蛇求活,悍然拒絕歸降。

由於朱棣希望藉方孝孺的威望來收攬人心,期盼這位名儒能替自己起草即位詔書,孰料方孝孺百般悍拒,當他被押進大殿時又哭又罵,甚至寫了「燕賊篡位」四字後擲筆在地,讓朱棣盛怒之下威脅要滅其九族,但方孝孺毫不畏懼,依然針鋒相對:「滅我十族又如何?」於是朱棣索性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其宗親合為「十族」,竭盡所能悉數抄斬。換言之,只要跟方孝孺稍有關係者,幾乎無法倖免。

當方孝孺被打進死牢,朱棣派人大肆搜捕方孝孺的親屬、朋友、學生,並在行刑當日當著方孝孺眼前將人逐一殺害,場面相當殘忍,據傳受害者多達873人(也有一說是847人),馬拉松式行刑7天才將所有人殺光。方孝孺則強忍悲痛,始終不屈,最後被處以凌遲,魂斷南京聚寶門外,終年46歲。

值得留意的是,「誅十族」一說並未見於正史,最早出現在祝允明(1460~1527)所編的《野記》,成書於正德六年(1511年)。《野記》卷二有載:「文皇既即位,問廣孝誰可草詔。廣孝以方對,遂召之。數往返,方竟不行,乃強持之入,方被斬衰行哭。既至,令視草,大號詈,不從。強使搦管,擲去,語益厲,曰:『不過夷我九族耳!』上怒曰:『吾夷爾十族!』左右問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於是盡其九族之命,而大搜天下為方友者殺之。

中國歷史學者李谷悦指出,《野記》中出現的「誅十族」說,歷史上有人採用,也有人不採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書的《皇明通紀》則採用「誅十族」一說:「及靖難師駐金川門,宮中自焚,孝孺即持斬衰服,晝夜號哭,為鎮撫伍雲等執以獻。孝孺不屈,乃系獄。遣人諭旨,終不從。既而,議頒即位詔於天下,問左右誰可代草者,皆舉孝孺。乃召出自獄,斬衰而見,悲慟不止。上降榻,慰諭之曰:『我家事耳。先生何良苦?』又曰:『先生為我作詔。』命授以紙筆,孝孺大書數字,擲筆於地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上大聲謂曰:『汝焉能遽死,朕當滅汝十族。』令覆系獄以俟,乃據其宗支,盡抄沒之,宗族坐死者八百四十七人,妻鄭氏與諸子皆先自經死。

李谷悦認為,方孝孺殉難的訊息從明朝中葉以後有增加的趨勢,尤以鄭曉所記《文學博士方孝孺》 為綜合諸多說法的代表。而「誅十族」一說自弘治、正德年間以文本形式出現後,開始被人們引用或重視,但也僅是作為一種「說法」。

李谷悦也提到,「誅十族」傳聞的出現與流傳又有其合理性。首先,方孝孺的族人、學生和朋友慘遭株連,在許多文獻中都有記載,被滅族一事基本上是可信的,無論是847人還是873人,人數都相當可觀,依此產生「誅十族」之說有跡可循。其次,「誅十族」又將朱棣暴君的形象凸顯出來,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後人伸張士大夫精神的需求。

朱棣最為人知的殘酷刑戮,不只有「誅十族」。清‧梁章鉅《稱謂錄》:「永樂族景清,轉相支連九族之姻親,門生之門生,名瓜蔓抄。」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後,前朝忠臣景清意圖行刺未遂,不但被抄家滅族,連鄉里也遭株連,史稱「瓜蔓抄」。

殘酷如「誅十族」都還算有個明確的殺戮範圍,相形之下,「瓜蔓抄」彷彿無邊際的屠殺,凡是與當事者有任何輾轉牽連的人一併遭殘酷誅戮,妄引株連,如「瓜蔓之伸延」。相關敘述又見於清‧呂熊《女仙外史》:「既而夷公之九族,又株連鄉里,因親及故,屠戮數百家,名曰瓜蔓抄。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備受爭議的帝王之一,一方面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創造了明初盛世,另一面則是好大喜功,多疑殘暴,有關其黑暗面記載,令人不寒而慄。(圖/擷取自維基百科)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備受爭議的帝王之一,一方面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創造了明初盛世,另一面則是好大喜功,多疑殘暴,有關其黑暗面記載,令人不寒而慄。(圖/擷取自維基百科)

建文帝忠臣、御史大夫景清原本與方孝孺相約殉國,當他得知方孝孺遭遇橫禍,念頭一轉,決定刺殺朱棣。景清起初假意歸順,某一天上早朝時,在紅色外衣裡藏了刀子,但一身紅衣實在太過醒目,朱棣起疑下令搜身,結果查出凶器。在朱棣的質問之下,景清激昂高喊「我要為死去的建文皇帝報仇」,明成祖怒不可遏,下令將景清處以「磔刑」(凌遲),甚至剝皮填草。

刑戮至此,朱棣仍無以解恨,下令大誅景清九族,破壞其祖墳,更將矛頭對準景清老家的鄉親父老,只要和景清有一絲牽連,悉數處斬,如同瓜蔓。此次清算,讓景清的家鄉一下子淪為廢墟,《明史‧景清傳》如此記載:「藉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里為墟。

歷史作家陳啟鵬認為,「瓜蔓抄」相關記述可見於正史,顯見其非野史傳聞,歷史上應該確有其事,明成祖朱棣可能也不忌諱此事流傳後世。對於皇帝來說,維持國家綱紀和鞏固自身政權是最重要的事情,透過「瓜蔓抄」這類驚悚刑戮則可一舉兩得:一方面永絕後患,另一方面收殺雞儆猴之效。

加入 @setn 好友

【#直播中LIVE】台中高檔「御帝和牛」囤上百公斤過期和牛 食安處公布稽查結果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賴清德新任內閣、國安首長人事 第六場發佈會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