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新冠疫情心理「長新冠」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增2成!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疫情期間,「廣泛性焦慮症」位居精神疾病第三名,患者增加約2成。圖非患者。(示意圖/資料照片)

▲疫情期間,「廣泛性焦慮症」位居精神疾病第三名,患者增加約2成。圖非患者。(示意圖/資料照片)

根據健保署統計,2021年求診精神科人數已突破130萬人,相較前一年成長3.2%,其中,「廣泛性焦慮症」更位居精神疾病第三名,身心診所醫師楊聰財表示,疫情期間對經濟、休閒活動及人際關係影響很大,許多人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精神狀態也受影響,臨床觀察罹患「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增加兩成左右。

楊聰財曾收治一名46歲的銀行高階主管,性格完美的她,對工作和生活都有高標準, 面對業績目標承擔不少壓力。去年高齡生下孩子,為了有穩定的經濟收入,開始邊工作邊帶小孩,在事業、家庭兩頭燒的情況下,身心承受龐大壓力。

看到全球疫情持續起伏不定,擔心台灣又會因疫情再起影響工作,最近經常出現失眠、頭暈頭痛及肩頸僵硬問題,甚至會有胸悶、心跳加速狀況,經家人陪同求助身心診所,並接受自律神經檢查,發現交感神經過盛,心臟彈性老化程度達75歲,抗壓指數也比正常人低,經確診為「廣泛性焦慮症」,經過三個月藥物及心理治療後,症狀獲得大幅改善。

楊聰財表示,廣泛性焦慮症又稱「慢性焦慮症」,患者會表現出過度焦慮和擔憂;如果過去6個月出現坐立不安、容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易怒、肌肉緊繃、睡眠困擾等六大症狀,當中達到3項或以上,且有症狀的日子比沒有的日子還多,就應及早尋求醫師協助。

有廣泛性焦慮症患者該如何紓壓,楊聰財建議,可適度運動、腹式呼吸可幫助放鬆自律神經,並找到自己適合的紓壓方式、保持充足睡眠,也可補充色胺酸或魚油等穩定情緒的營養素。另外透過為期約3個月到1年的定期回診治療,藥物和認知行為心理治療,都可有效改善症狀。此外,過去有研究指出,廣泛性焦慮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6倍以上,呼籲及早治療積極面對疾病。

▼疫情影響層面甚鉅,許多人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圖/翻攝unsplash)

疫情影響層面甚鉅,許多人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圖/翻攝unsplash)

加入 @setn 好友 #抗疫千日 指揮中心解編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