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6旬婦髖關節崩壞「竟成長短腳」!醫:5成患者忍痛拖延不治療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忍痛不治療,竟成長短腳!68歲林女士五年前因兩側退化,接受左側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不料術後竟面臨髖臼杯鬆脫的窘境。原應當立即再次接受手術治療,但她因手術曾有過失敗的陰影,遲遲不敢接受二次手術,日常起居皆倚靠尚未手術的右腳勉強支撐,日夜強忍疼痛,也因此導致長短腳情形,就連簡單的日常起居深受影響。

在家人勸說下,林女士終於來到醫院求診,醫師建議她先治療尚能支撐行走的右髖關節,再重建嚴重受損的左髖關節,醫療團隊先後透過微創手術置換、搭配3D列印髖臼杯,幫助林女士修復右髖關節及重建穩固的左側髖關節,將日後發生鬆脫的機率降低,讓林女士重拾樂齡人生。

陳崇桓表示,門診逾5成患者對手術不了解,寧願忍痛也不願接受換髖手術,反讓另一側健康髖關節過度承受壓力而加速損壞。(示意圖/陳崇桓醫師提供)

▲陳崇桓表示,門診逾5成患者對手術不了解,寧願忍痛也不願接受換髖手術,反讓另一側健康髖關節過度承受壓力而加速損壞。(示意圖/陳崇桓醫師提供)

不過,在台灣類似的案例不算少數。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骨科主任陳崇桓表示,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台灣每年平均約有2萬人因退化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骨折等疾病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但門診竟有超過5成民眾因對手術不了解,寧願忍痛也不願意接受換髖手術。

陳崇桓進一步說明,忍痛拖延手術非常可怕,退化髖關節持續磨損,骨頭將愈磨愈少,增加手術困難度,更會影響術後成效。另外,患者因疼痛避免使用患部行走,可能加速另一側磨損,讓患側肌肉萎縮無力,臨床上許多案例因此需接受雙側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髖關節病變示意圖。資料照片

▲髖關節病變示意圖。資料照片

據歐洲統計報告指出,置換人工髖關節後,須再次開刀翻修的常見主因為墊片磨損、髖臼杯鬆脫、以及髖關節脫臼。寶建醫院院長李炫昇強調,台灣置換人工關節手術的成功率高,也有以超耐磨材質製成的人工髖關節可選擇,提升人工髖關節使用年限,籲患者應及時就醫勿拖延。

「無法長時間走路,是髖關節發出的警訊!」陳崇桓說,部分背痛、膝蓋疼痛者,可能是髖關節發炎牽引所造成的痛覺,應盡快找專業醫師評估。民眾想降低髖關節發炎風險,最好的方法就是訓練臀部附近的肌力,透過有力的肌肉作為支撐,就能有效保護髖關節,只要臀部附近的肌肉足夠有力量,平時日常生活中並沒有特別不能從事的活動。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