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王同學長期拒絕上學罹「拒學症」 和父母家庭會談後卸下心防改變了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拒學症成功治療,「家庭會談」也是一種選項(圖/部立彰化醫院提供)

▲拒學症成功治療,「家庭會談」也是一種選項(圖/部立彰化醫院提供)

14歲的王同學,目前就讀國二,但卻因為出現拒絕上學的拒學症,被帶到精神科看診。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鄭怡君指出,讓王同學終於想回到校園的關鍵,要歸功於父母參與了「家庭會談」,治療成功不見得要全靠吃藥。

鄭怡君表示,王同學常說頭痛、肚子痛,但就醫無礙,神情越來越萎靡,三天兩頭不到校。經導師、輔導老師和心理師努力後,懷疑王同學有憂鬱症,便轉介到他的診間。一開始給予王同學抗憂鬱劑藥物,但藥物治療效果不彰,於是邀請父母和孩子,一起來醫院進行家庭會談,釐清拒學的原因。

鄭怡君說,王同學憂鬱症的背後隱藏著一個秘密,原來是王同學的父母長期相處不睦,一吵架,就有意無意要孩子選邊站。但不論王同學選哪邊,總有一邊會失望,甚至氣得要斷絕親子關係。王同學夾在中間,除了成為出氣筒,從父母學到的「帶刺外交」,也讓王同學被同儕排擠。

鄭怡君表示,王同學到了青春期之後,不願再承受父母離異的恐懼,以及同學排擠的寂寞,於是遁入網路世界中尋找清淨,憂鬱時便割腕來釋放壓力,因為虛擬的網路世界,比現實世界安全,而割腕帶來的痛,讓王同學產生一絲懲罰自己的快感。但自從父母嚴控網路後,拒學成了抗議。

鄭怡君說,王同學的父母原本認為,拒學都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只能無助地拜託學校或醫院。但家庭會談後,才發現他們的婚姻關係,讓孩子那麼痛苦,拒學只是結果,家庭的不和諧才是根本原因。釐清根本問題後,王同學很自然就回到校園,現在正在學習有效的社交技巧中。

鄭怡君表示,孩子拒學原因可能來自個人、學校和家庭等因素,需要家庭、學校和醫院三方合力,但家庭因素最容易被忽略。若藥物及心理治療雙管齊下後,仍無改善,可將家庭治療列入考慮。

▼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鄭怡君(圖/部立彰化醫院提供)

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鄭怡君(圖/部立彰化醫院提供)

自殺警語: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