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今年四月台股震盪劇烈,帶來中長線布局契機。(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今年四月,台股在川普關稅風暴的干擾下,上演驚濤駭浪的行情,單月內不僅寫下單日最大跌點與最大漲點的紀錄,也創下上市櫃融資單日暴減金額的歷史新高。統計整個四月,單日漲幅或跌幅超過3%的交易日多達4次,為近十年來極為罕見的單月波動情形,充分反映市場情緒劇烈起伏,也意味著投資人面對高度不確定性時的應對挑戰。
儘管如此,若回顧近十年台股歷史,當某一月份出現單日漲跌超過3%的交易日達三次以上,往往成為後續行情反彈的重要轉折點。根據統計,符合此條件的月份共有四次,分別為2015年8月因中國股市崩盤引發的全球股災,當月共有8次單日大幅波動;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該月也出現3次;2021年5月台灣本土疫情升溫,出現5次劇烈波動;以及2024年8月市場憂心美國經濟衰退與日圓套利交易風暴,該月則高達8次。上述案例顯示,市場短線的劇烈震盪反而常為中長線布局創造機會。
若於上述高震盪月份之後進場布局台股,其後一月平均漲幅達4.29%、三個月平均漲幅近5.98%,六個月更高達13%,整體後市表現明顯優於大盤整體水準。此數據顯示,在波動中思考進場,往往能取得不俗報酬,所謂「危機入市」並非無的放矢,而是基於歷史資料的理性研判。當市場逐漸消化關稅衝擊帶來的情緒,正是投資人重新檢視持股與策略的關鍵時點,主動挑選具成長潛力但短期遭錯殺的個股,將是提升中長期報酬的關鍵之一。
在此背景下,台股主動式ETF亦成為投資人可靈活運用的工具。相較於被動式ETF,主動式ETF由經理人與研究團隊主動選股,能根據市場情勢快速調整投資組合,除省去投資人選股與盯盤的時間成本,也保留ETF操作便利、投資組合透明等優勢。以主動群益台灣強棒(00982A)為例,經理人陳沅易表示,儘管市場仍在消化關稅變數,但協商談判持續進行中,加上台灣企業本次庫存壓力較2022年大幅減輕,供應鏈調度更具彈性。
此外,AI科技股作為全球供應鏈關鍵角色,仍保有長期競爭優勢,而非電族群則受惠於內需穩健,題材面多元發展。因此即使短線回檔,仍可視為進場良機,主動擇優尋找價值被低估的標的,有機會在震盪中創造報酬,為投資人中長期資產布局打下穩健基礎。

▲近十年各月份,台股單日漲跌幅超過3%、該月累計次數超過3次後進場之後市表現。(資料來源:CMoney)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