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醫師提醒,若自己或周遭親友出現成癮行為,就要有所警戒,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
30歲陳先生有穩定工作,平時也接觸短期炒股及加密貨幣投資,不料投資失利,便向銀行及信貸公司借貸,仍陷入惡性循環、債務持續累積,更影響家庭關係,還要四處借款。他在親友勸導下來到醫院身心醫學科就診,被診斷有賭博成癮合併憂鬱傾向,醫師透過藥物治療及安排心理諮商,協助他半年後戒癮,目前已可控制高風險投資慾望,也逐漸修復與家人感情。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蕭彣卉指出,將有價值的物品置於風險之中,目的是獲得更大價值的回報就可以稱作賭博。她說,麻將、樂透、運動彩券以及股票短線及當沖、加密貨幣與電子遊戲課金抽獎等,都是日常人們所會接觸的;但若是這些事物的重要性已經凌駕於個人生活,即使出現負面後果,仍然越賭越大、越賭越頻繁,嚴重影響日常情況時,就已經符合醫學上賭博成癮的診斷標準。
她指出,青少年、低教育程度、弱勢家庭、高衝動性或過去有創傷經歷者都有較高成癮風險,有其他物質成癮或情緒疾患的族群,其賭博成癮的共病率更高。
蕭彣卉進一步說明,賭博成癮的機轉,涉及大腦的獎勵系統與行為控制區域。「前額葉中紋狀體與邊緣系統受影響,使個體更容易對賭博產生渴望,並因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導致衝動控制降低,其程度與酒癮、毒癮相似。」在心理層面,成癮者常出現認知扭曲,如出現認為賭博結果有規律可循的「賭徒謬誤」;無法停止下注的「接近中獎效應」;以及高估自己影響勝負能力所導致的「控制錯覺」這些因素共同強化賭博行為,進而形成成癮。
賭博成癮如何診斷?她說目前方式以美國和歐洲系統為主,藉由量表檢測及醫師問診完成。第一線治療以單獨或團體心理治療,目的在於讓患者認清現況,促發戒賭動機與決心;在藥物治療部分,藥物可在賭癮相關的迴路異常、神將傳導物質失衡等扮演輔助治療角色,常使用的藥物如鴉片類拮抗劑拿萃松、部分抗憂鬱劑、神經保護劑等,協助患者大腦恢復平衡,減少衝動行為與賭博渴望。一般而言,心理及藥物治療至少需維持半年,才能初見成效,且後續一年仍要持續接受追蹤,確認已經戒除成癮。
此外,患者的支持系統亦是治療關鍵,包括家人、朋友及專業輔導團隊的陪伴與監督,能有效提升治療依從性,降低復發風險。若發現自己或周遭親友出現上述成癮相關行為,就要有所警戒,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購買彩券應該量力而為,勿因過度投注而影響正常生活。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