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彭淇昀報導
大多數人的身體能調節膽固醇的合成量,來平衡飲食中的攝取量,但過多的膽固醇不只會堵心血管,還可能會傷肝。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吳映蓉表示,不是每個人都能無痛吃蛋、無限吃內臟,尤其有脂肪肝、三高、代謝症候群或是「高反應者」體質的人,更要小心。

▲吳映蓉表示,不是每個人都能無痛吃蛋、無限吃內臟,尤其有脂肪肝、三高、代謝症候群或是「高反應者」體質的人,更要小心。(圖/資料照)
吳映蓉在臉書粉專「吳映蓉博士營養天地」發文表示,自2015年美國飲食指南取消「每日膽固醇攝取上限為300mg」的限制後,開始有越來越多「專家」(甚至某些醫師、營養師)會在媒體上說「我們人體的膽固醇大多數是自己合成的,所以吃進去的膽固醇影響不大。一天吃幾顆蛋也沒關係」的說法。
吳映蓉指出,這樣的說法看似有根據,但卻忽略了「2個關鍵」真相,第一,大多數人的身體能調節膽固醇的合成量,來平衡飲食中的攝取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我就是那個不幸運的群體之一,吃多了膽固醇後,抽血LDL必紅字」。
根據研究指出,大約有15–30%的人屬於「高反應者(high responders)」,當攝取過多膳食膽固醇時,他們體內的LDL(壞膽固醇)的確會顯著升高,身體來不及調節也調不下來,因為吃進去的膽固醇,會直接反映在血液中。
第二,過多的膽固醇不只會堵心血管,更可能「悄悄傷肝」,因為真正長期被膽固醇攻擊的器官是肝臟。研究顯示,膽固醇過多時會在肝臟堆積,形成膽固醇結晶並卡在脂肪滴中,引發慢性發炎、受損甚至脂肪性肝炎(NASH),更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肝纖維化與肝硬化。若再搭配攝取過多高ω-6植物油(如大豆油、玉米油等),會產生更多氧化產物,加速肝細胞損傷。
吳映蓉建議,為了保護肝臟並維護整體健康,日常飲食應遵循以下「4項原則」:
◆控制膽固醇攝取來源,包含蛋黃、肥肉、動物內臟等,既然身體會自己合成,沒必要吃這麼多膽固醇。
◆減少吃飽和脂肪,包含豬油、奶油等動物油脂,動物油脂裡含有膽固醇。
◆減少吃精緻的高ω-6植物油,例如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這些油脂會增加發炎反應。
◆減少炸物、肥肉,多攝取蔬菜,應盡量以植物性飲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