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中心/程正邦報導

▲ 竹聯幫東堂大哥李振豪(藍衣者)涉嫌販賣82豬仔至柬埔寨。(資料照)
台灣以民主自由、科技發展聞名於世,卻在過去十年來悄然建立起另一個「全球第一」的惡名 :詐騙輸出大國。根據多國司法單位、跨境警政合作與多起重大案件,來自台灣的詐騙集團組織,已成為亞洲乃至全球電信詐騙與網路詐騙的主力之一,這個現象不僅衝擊台灣形象,也對全球各地民眾造成鉅額損失。
「台灣詐騙輸出」是怎麼成形的?

▲雲林警方破獲「大媽車手集團」,一名35歲的男子操控多名50幾歲大媽當車手。(圖/翻攝畫面)
台灣詐騙集團最初以「車手詐騙」和「簡訊釣魚」在本地作案成名,但從2010年代起,在中國警方打壓下,大批詐騙份子轉向「跨境行騙」,結合中國與東南亞犯罪網路,逐漸將觸角伸至全球各地。

▲柬埔寨詐騙園區以企業化經營,由台灣幹部負責教育訓練。(資料照)
根據「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2023年報告與國際刑警(Interpol)通報資料,台灣籍詐騙嫌犯參與組織詐騙網路的比例異常高,尤其在柬埔寨、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肯亞、杜拜等地,常見大量台籍人士以「人頭」、「技術」、「話術」負責操盤與訓練工作。
例如,2023年緬甸妙瓦底與果敢地區查獲的詐騙園區中,根據泰國與中國警方資料,至少有超過1,000名台籍詐騙犯涉入,當中不少更是「園區管理者」或「話術導師」。多名受害者指出,他們在短短數分鐘內即被以「戀愛交友」、「投資虛擬幣」、「假冒客服」等話術騙走畢生積蓄。
台灣詐騙全球第一?數據怎麼說

▲柬埔寨警方今年3月突襲金邊詐騙據點,逮捕186名外籍嫌犯,台灣人佔179名,另外7名是中國人。(圖/翻攝自柬中時報)
根據中國公安部公開資料與台灣法務部統計,自2016年至2023年間,中國警方遣返的詐騙嫌犯中,台籍人數長期高居首位。2018年肯亞將一批在當地詐騙中國公民的台籍犯嫌強制遣送北京,即引發兩岸司法爭議。而2022年柬埔寨血奴案更凸顯台灣詐騙網絡的組織化、跨境化、產業化程度。

▲柬埔寨將涉及電信詐騙的中國籍與台灣籍嫌犯一起送往中國受審。(圖/翻攝自黑色豪門企業)
此外,英國BBC等多家外媒調查報導更指出,台灣籍人士在東南亞詐騙組織中擔任「技術輸出者」的角色,熟悉語音技術、社交工程、虛擬幣錢包操作,成為詐騙鏈條中的核心人才之一。UNODC 2025年最新發表的報告也指出,詐騙中心、地下銀行與非法市場正在重塑全球的跨國犯罪樣貌,台灣勢力不僅參與其中,更成為某些詐騙集團的發源地與技術支援者。
被害者遍佈五大洲 詐騙「產業鏈」已全球化

▲曾在多家電視台任執行製作的李能謙,涉嫌幫詐團製作假黃仁勳粉專。(圖/翻攝畫面)
以2023年中國公安部公布的一起案情為例,一個由台灣人主導、結合中國與越南團夥組成的電信詐騙集團,使用虛擬貨幣洗錢,詐騙金額高達人民幣5億元(約新台幣22億元)。被害人不只來自中國,還包括德國、澳洲、美國與中東地區。
這些詐騙不再是個體行為,而是形成類似企業化的「產業鏈」,包括:「招募中介」:以高薪工作為誘餌,招攬無業青年出國工作。「技術團隊」:設立假網站、APP、投資平台。「話術訓練」:由經驗豐富的詐騙師傅教導心理操控、話術流程。「金流處理」:使用虛擬貨幣、地下匯兌洗錢。甚至傳出部分組織設有「打氣牆」、「業績排行榜」,以企業管理邏輯經營,令人毛骨悚然。
台灣的難堪現實:青年涉詐年年上升

▲假投資詐騙面交近百萬,警方在殯儀館前逮捕年輕車手。(圖/翻攝畫面)
根據台灣警政署與內政部統計資料,近5年來台灣詐騙案件不降反升,2024年更暴增122,805件,財損金額高達502億,是5年前的11倍,其中高達65%以上的嫌犯年齡在18至39歲之間,矯正所有八成是1、20歲當車手的詐欺犯。
由於台灣長期就業市場低薪、階級流動困難,使不少年輕人陷入「一夜致富」幻想,淪為詐騙集團工具人。即便政府持續宣導,民間也成立「反詐騙聯盟」、「打詐國家隊」,但在金流難以追查、虛擬幣匿名性高、跨國執法困難等挑戰下,打擊效果仍有限。

▲航警在機場宣導高薪海外打工詐騙,提醒民眾小心人財兩失。(圖/內政部提供)
詐騙之所以難以根除,一方面是法律難以跟上詐術更新速度,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對「輕罪」容忍度高。過去詐欺罪刑度過低,且判決實務偏輕,車手近半只判6個月,甚至不用坐牢,難以真正嚇阻集團型犯罪。
針對這一問題,立法院去年7月三讀通過《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大幅提高特定詐欺行為的刑責,並擴大沒收範圍、提高假釋門檻。刑事局也擴大數位監控資源,與Interpol與FBI等單位合作打擊詐騙與網路犯罪,避免台灣持續背負「詐騙出口國」的國際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