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台北報導
面對中共對台軍事威脅日益升高,立委林岱樺25日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質詢時指出,國軍應加速強化關鍵基礎設施(CIP)防護與戰時備援機制。她強調,水電等基本資源在戰時絕非理所當然,國防部必須及早建構具備高戰場存活性與備援能力的能源體系,以確保部隊作戰持續性與整體生存力。

林岱樺指出,自古寧頭戰役、823砲戰、1996台海危機以來,中共對台軍事脅迫從未中斷,近年更透過軍機、軍艦環台演訓進行實質壓力測試。她呼籲,面對區域安全局勢變化,國軍除應強化第一擊後的作戰韌性外,更須提前部署「冗餘備援系統」,避免誤以為和平時期可得的穩定水電,在戰時也同樣具備。
她以烏俄戰爭與以巴衝突為例指出,戰時攻擊多集中於電力、水源與醫療等關鍵設施,即使以色列擁有高度攔截能力,也難以全面防護。她質疑,一旦主要基礎設施遭破壞,國軍是否具備足夠備援能源支撐雷達、通資系統、戰場醫療與後勤節點的持續運作。
「目前國軍仍多仰賴柴油發電機作為應急電力來源,然而在無人機廣泛運用的現代戰場,其熱源容易被紅外線感測器鎖定,形同暴露目標,極大削弱戰場存活性。」林岱樺指出,缺乏低可偵測、分散式能源備援方案,恐導致指揮通訊中斷,進一步衝擊整體戰力持續性。

她也提到,上週中科院展示多款無人水面載具(USV),展現國防自主與產業結合的技術潛力,值得肯定。然而她提醒,台灣仍處和平時期,戰備規劃應以軍規與工業級標準為基礎,避免過度仰賴商規設備,在戰時面臨應變瓶頸。
最後,林岱樺提出具體建議,呼籲國防部加速建立具分散部署、低偵測特性的備援水電系統,並結合軍地資源,建構可快速啟動的緊急能源支援網絡。同時建議全民防衛動員署應統籌整合民間資源,規劃「戰時基礎設施支援計畫」,提升民間基礎設施在動員區域內的支援能力,強化全民防衛整體韌性與後備支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