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黎冠志/台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投入反罷免行動。(圖/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主題「憲政體制」中表示,當年中華民國憲法制憲時,「台灣並沒有派代表」,後來補充說明了是指當年「制憲代表」並未經過台灣人民普選產生、授權。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反駁,當年台灣省共有18位來自各行各業的代表出席制憲。對此,熟悉戰後台灣歷史的研究員回顧,並懷疑如果國民黨知道真相,應該不敢大聲支持政府用同樣方式修憲。
史學研究者表示,回顧制憲過程,1946年國民黨號召的「政治協商會議」協商破裂後,宣布舉行制憲國民大會,規劃2,050席代表,台灣有18個席次,僅佔總額0.8%,與現在中共人大委員2977人當中,找13個假台灣人當樣板代表,根本半斤八兩。
另一位戰後史研究者回顧,當年台灣18名代表產生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各行業代表,例如婦女代表,高山族代表,農漁會代表,工會代表,商業代表,僑選代表等,但都得在內部推舉後,交由當時取代日本總督來管理台灣的行政長官陳儀核定,剩餘名額才由當時省議員互選。簡而言之,當年沒有任何一位代表是來自台灣的普遍民意,反而多數來自後來在台灣發動二二八屠殺的大魔頭陳儀。

▲總統賴清德「團結十講」反遭藍營擷取片段做文章。(圖/資料照)
該研究員表示,國民黨團發新聞稿吹捧代表台灣參與制憲的代表,事實上在1946年制憲過程中,全程幾乎沒有發言紀錄,甚至有部分參與制憲者,回國後在隔年1947的228事件中遭到執政的國民黨殘忍殺害。例如台灣省律師公會會長、省議員林連宗,被逮捕後遇害失蹤;同為省議員的鳳林醫院創辦人張七郎,與兩名兒子被指控背叛黨國、組織暗殺團,在未審判的情況下遭到殺害。
研究員接著指出,以共產中國兩會為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共有代表約2977人,當中「台灣省代表團」共有13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共2169人,與台灣相關的有「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等,這些樣板同樣都不是由台灣人民直接選舉產生,可見台灣在國民黨跟共產黨這些人心中的份量,真的是沒差多少。
研究員表示,照前面所舉的例子,如果台灣未來要進行修憲,同樣由各界推舉代表,由行政院長核定,部分則由立法院推舉,難道國民黨也會高聲支持這樣的方式組成修憲委員會,高聲讚嘆自己有參與修憲過程,並為修憲成果背書?
該研究員最後說,這部憲法實施前,蔣中正就先宣布進入「動員戡亂時期」,行憲後不到半年,更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台灣自此進入數十年的威權時期,之後幾十年台灣根本沒有行憲。「不懂國民黨這有什麼好驕傲的?有跟沒有有差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