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 新疆古墓出土的伏羲女媧交尾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1963年,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一幅震撼考古界的絹畫──畫中伏羲與女媧人首蛇身、尾部交纏,被稱為「伏羲女媧交尾圖」。讓人驚奇的是,畫中兩人蛇尾交纏的形象與現代生物學中DNA的雙螺旋結構極為相似,引發中外學者的深度關注。

▲ 伏羲女媧交尾圖下半部與DNA的雙螺旋結構極為相似。(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兄妹成婚傳說流傳千年 為延續人類血脈所迫
根據《山海經》、《風俗通義》等古籍記載,伏羲與女媧為兄妹關係。相傳在上古時代,洪水肆虐,大地沉沒,唯有伏羲與女媧躲進巨葫蘆中而倖存。洪水退去後,兩人成為僅存的人類,面對人類即將斷絕的命運,他們決定結為夫妻,延續人類的血脈。
傳說中,兩人一度羞於近親婚配,便向天神祈求指示。他們登上崑崙山,以重石為誓,將兩個分別丟下山的磨盤合為一體,作為天意的象徵。當他們看到兩塊磨盤真的在山腳合而為一,便認定此事獲得天命允許,於是締結姻緣,並創造人類。
這段神話流傳至今,儘管遭部分現代倫理質疑,但在古代社會被視為人類文明起源的神聖敘事,象徵著天地初分後的陰陽結合與生生不息。

▲伏羲和女媧是兄妹,因大洪水人類滅絕,倖存的兩人才結為夫妻延續血脈。(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阿斯塔那古畫細節精緻 揭示古人宇宙觀與繁衍思維
伏羲與女媧圖像在墓中以絹本描繪,雙方上身為人、下身為蛇,象徵人神混合之身。兩人的蛇尾緊緊纏繞七節,周圍環繞74顆星辰、12日象與12月月相,頭頂日月,腳下地脈,構成一個完整的宇宙符號系統。畫中伏羲持矩、女媧持規,代表天地秩序與農耕文明的起點。
這種精密構圖並非孤例,據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神畫通考》記錄,各地出土伏羲女媧圖皆呈現類似結構,顯示這套圖像體系在唐以前即已高度發展。

▲ 中國各地出土的伏羲女媧圖皆呈現類似結構。(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DNA雙螺旋形象呼應 學者提出古人「預見」生命結構理論
人類學家傑瑞米・納比(Jeremy Narby)於其著作《宇宙之蛇》中指出,來自亞馬遜、非洲、亞洲等地的古老神話,皆出現「雙蛇纏繞」形象,與DNA雙螺旋形態不謀而合。他認為,這並非單純巧合,而可能來自原始文化對生命本質的潛意識理解。
雖然此觀點在學術界存在爭議,但支持者認為,圖像本身能承載超越時代的集體潛意識,其「蛇形交纏=生命之源」的象徵早已深植多文明根源。

▲ 世界各地古文明皆用雙蛇交纏圖象徵生命的起源。(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多文明共同圖騰?蛇形創世神遍及古今
伏羲女媧的蛇身形象,在全球多個古文明中有驚人類似案例:
印度教中的Nāga兄妹,同為蛇身人首神祇,掌管水源與守護繁衍。
古巴比倫的恩基與寧瑪赫為兄妹神,具水與生育神格,也有蛇形描述。
埃及神話中的尼赫貝考(Nehebkau),為蛇身創世神,象徵再生與生命。
古希臘中的伊希斯與塞拉匹斯,同樣具備交纏蛇形圖騰,用以象徵生命合一。
這些跨文明的神話傳統,讓學者猜測是否存在「文化原型」,或是象徵系統在早期人類間有共同起源。

▲ 人類學家納比(Jeremy Narby)認為,雙蛇纏繞與DNA雙螺旋不謀而合並非巧合,而是原始文化對生命本質的潛意識理解。(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神話與科學共振 人類起源的多重線索仍待揭示
伏羲與女媧的神話不僅僅是創世敘事,也反映古人如何觀察自然、理解宇宙與建構生命意義。從洪水倖存、兄妹成婚到交尾圖的螺旋象徵,這些敘事展現人類文明早期對「繁衍」與「創生」的思索。無論是否真能與DNA構造建立科學連結,這段神話確實為當代提供了重新檢視人類起源的文化視角。

▲ DNA雙螺旋結構有助於闡明鹼基配對的機制,以及遺傳信息如何通過鹼基配對存儲在DNA中並隨之複製,被視為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圖/翻攝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