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麗蓉(台電員工家屬)
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地區,風速達17級,吹倒約3500支電桿。面對如此嚴峻災情,台電五天內完成八成復電、十天內全數恢復,已創下全球罕見的效率紀錄。對比日本2019年千葉縣風災,整整花了三週才修復供電,台電此次表現,理應獲得社會高度肯定。

▲日前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地區,許多地區都傳出停電災情,台電搶修人員把握時間用餐補充體力。(圖/中央社)
然而,在一片感佩聲中,卻有部分綠營地方民代選擇站在對立面,不但未給予支持,反而不斷公開批評「修太慢」,甚至以民意之名干預救災專業,造成第一線人員極大壓力。此種行徑,不僅扭曲責任歸屬,更可能間接導致修復現場的工安風險升高。
以台南某自詡理性的民代為例,從風災發生第一天起,即在社群媒體高調「調度」台電,錯把工程師當成可以喬事的市府人員,藉由個案陳情影響整體調度,甚至連家人都參與施壓。其言行不但未體察現場艱困,反將復電的專業判斷轉化為政治表演舞台,削弱應變效能。這種將「陳情優先」凌駕於「主幹線搶修」之上的干預,不啻本末倒置。

▲颱風丹娜絲侵襲期間,台南曾停電戶數達19萬2844戶,台電調派大批跨區支援人員日夜進行修復。(圖/中央社)
韌性城市的核心在於制度彈性與專業尊重,而非政治壓迫。電網修復有其技術邏輯,例如主幹線未通,支線再怎麼修也無電可送。若民代不明究理,一味要求特定地區「先修先亮」,不但耗損台電資源,更使中階主管疲於應付壓力,難以專注調度。
值得肯定的是,多數政府機關與高層選擇尊重專業,理解現場困境,主動協調機具支援開路,這才是有效救災的態度。相對之下,那些動輒「打電話給部會」的民代,看似苦民所苦,實則徒增混亂。這些人若真關心民眾,就不應讓專業人員邊吃便當邊修電,甚至冒著觸電與工傷的風險無眠搶修。

▲台南停電災情嚴重,台電調派外縣市工班人力加速搶修。圖為台南市學甲區建桿架線作業。(圖/中央社)
選民應思考:任性民代的插手,真的讓你家復電更快嗎?一旦基層人員在高壓下出錯、甚至發生憾事,這些政治施壓者難辭其咎。台灣要打造真正的韌性電網與基礎建設,就必須從體制與文化兩方面入手。我們需要更多有遠見的政治人物,少一點只會搶功的「民怨代言人」。
韌性,不只是城市的修復能力,更是社會對專業的敬畏與對制度的信任。選民若繼續縱容民代的「韌性」,終將拖累城市真正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