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全台大罷免旋風!政黨對立嚴重社會情緒激化 BBC:提醒政客勿輕忽民意

編譯鄭羽芳/綜合報導

大罷免首波投票將於26日登場,本次投票是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罷免案。BBC分析,這次選舉可能會改變藍綠在立法院的席次與聲量,並加深社會對立,因為支持與反對方都自稱為台灣民主的拯救者。

大罷免投票將登場,各地皆有行動集結。圖為高雄市罷免志工團體「南罷天」24日舉辦的「點亮台灣之夜」活動

▲大罷免投票將登場,各地皆有行動集結。圖為高雄市罷免志工團體「南罷天」24日舉辦的「點亮台灣之夜」活動。

大罷免投票前夕,BBC撰文分析大罷免運動下的台灣社會氛圍。BBC的文章提到目前的局面源自去年1月的選舉,根據當初投票結果,本屆總統由民進黨賴清德擔任,國會則是國民黨占有多數席次,掌握主導權。幾個月後,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阻止民進黨的提案,並通過具有爭議的法律,包括國會擴權、削減政府預算、提高罷免投票門檻。此舉引發民間強烈反彈,也導致今年5月的「青鳥運動」,數千民眾走上街頭抗議。

截至目前,已有31名國民黨籍立委的罷免案通過初審,24案將於本週六進行投票,其餘預計在8月進行。如果罷免案得到足夠的支持,民進黨透過補選有機會在立法院獲得多數席次。

依現行法律,罷免案若要成立,同意票數須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且同意罷免票過半。這意味著投票率對於大罷免的成功至關重要,因此民間團體不斷透過發文、走上街頭等行動,鼓勵大家出門投票。

另一方面,BBC文章也引述反對者堅稱「大罷免」與「青鳥運動」都是民進黨在暗中操控的陰謀,目的是削弱國民黨在立法院的優勢,批評者認為,就算補選結果仍由國民黨勝出,民進黨也能保持幾週的多數席位,趁機通過自身推出的法案。因此,國民黨也組織起反罷免活動抗衡。BBC以新北市板橋舉行的大型集會為例,參與者以標語、口號批評民進黨濫用民主機制,並以「綠色恐怖」標語批評執政的賴清德政府。

「被罷免的立委是選民選出來的,如果他們不夠優秀,下一次選舉就會下台。」受訪的現場民眾認為,這些立委是因為政黨立場不同,才成為執政黨攻擊目標。「你不能用一次大規模的罷免行動,讓一個政黨打倒另一個政黨,這不民主。」他補充。

面臨罷免的藍委25日聚集立法院議場門口,呼籲選民明天投下不同意。(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面臨罷免的藍委25日聚集立法院議場門口,呼籲選民明天投下不同意。(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有不少人擔心,大罷免將加深台灣兩極分化。一位參與罷免宣傳的志工告訴BBC記者,在外出拉票時,他和隊友曾遭到反對罷免案的路人毆打。倡議期間為了推動目標,也發生多起醜聞,主管機關在審查罷免連署書時,查到大量涉嫌偽造簽名的文件,名單中甚至包含往生者的署名。

澳洲國立大學台灣研究計畫的宋文笛提到,罷免案體現了四年任期制的理念,政客即便當選,也會時時刻刻受到人民檢視,並根據績效接受審查。宋文笛認為大罷免為新的政治行動創造空間,不同立場的民眾有創意地在網路以及街頭串連,進行社會溝通,此舉有利於強化台灣公民社會的韌性。

民眾拿著多元的宣傳手牌,一起參與街頭倡議。(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民眾拿著多元的宣傳手牌,一起參與街頭倡議。(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來自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中國事務學者莊嘉穎告訴BBC,若罷免案得到多數民眾支持,將有提醒政客「勿輕忽民意」的效果;如果失敗,或許會讓政治人物更無所顧忌,也加劇社會對立。他分析,政客很容易將大罷免視為僅止於特定少數人群間的行動。

莊嘉穎認為,如果整體結果接近但無定論,則可能意味著「國民黨和民進黨不得不尋求妥協並共同努力」,但他補充,這對台灣來說可能不是一件壞事。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推薦專題

【#大罷免看三立 #直播中LIVE】726大罷免!全台選區投票所最新直擊
大數據推薦
【#大罷免看三立 #直播中LIVE】726大罷免投開票 三立新聞網全紀錄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