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新聞幕後/大罷免為何失敗?他曝三理由:基本盤還是基本盤,結局是必然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大罷免首波投開票在726進行,結果全數遭否決,政治評論家、作家曹長青撰文分析失敗原因,他指出,最後這個基本盤還是基本盤,沒有撼動台灣政治的六比四大格局,也沒有爭取到多少中間選民。所以這個結局是必然的。

大罷免首波投開票在726進行,結果全數遭否決。(圖/翻攝自護國大遶境粉專)

▲大罷免首波投開票在726進行,結果全數遭否決。(圖/翻攝自護國大遶境粉專)

台灣的大罷免投票結束,民進黨要罷免的24名國民黨立委和民眾黨的新竹市長,全部都沒有成功。可謂大敗。曹長青說,對這次大罷免,他事先就不看好。前幾天跟幾個台灣朋友一起吃飯,其中有人樂觀地說根據民調至少會成功罷免11人,當時就潑了冷水,認為不大可能。

曹長青也坦言,雖然事先認為民進黨的這次大罷免會大失敗,但也沒有料到24個立委和新竹市長全部都沒有罷免成功。

曹長青說明,原來認為新竹的民眾黨市長高虹安已被司法判刑,所以她是最可能被罷免的。還因她不是國民黨籍。再有新北市第七選區的國民黨新科立委葉元之,也是危險戶,葉元之僅贏對手羅致政2293票,最弱、最可能被罷免掉。

曹長青指出,為什麼事先認為罷免不會成功,有幾個理由:

第一,在民主國家歷史上,從沒有一個國家有大規模罷免國會議員的,零星的都沒見過,更別說成功,從沒有!

像在民主比較成熟的美國,甚至有明文法律規定,不可罷免聯邦參議員、眾議員。如議員犯錯、犯罪,由國會處理,而不是交由大眾投票罷免,就是防止政黨搞「罷免」的政治鬥爭。國會可以「驅逐」(開除)議員,但需三分之二以上的議員同意,門檻很高。雖然有過成功先例,但很罕見。

即使對州長,美國也僅有三十多個州允許罷免(Recall)州長,並不是所有50個州都允許。但也是比較罕見,像前些年對威斯康辛州的保守派州長進行「罷免」就沒有成功,對加州的白左州長紐森的罷免,也失敗了。近年只有22年前的2003年,加州罷免民主黨州長戴維斯成功了,由好萊塢明星阿諾史瓦辛格取代。

另外英法德意等其它七大工業國家(主要民主國家)也沒有聽說過罷免議員的,更沒有大規模罷免;可能跟美國一樣,有法律限制,阻止搞政治鬥爭。因為有定期選舉,如果認為這個議員不行,下次可以選掉,而不是靠群眾運動,剛當上不久就搞罷免。兩大政黨都這麼對議員罷免,就絕不會有健康的民主政治。

第二,具體到台灣的政治,也是難以操作成功的。因為這次民進黨要罷免的24名國民黨立委,都是在上次當選立委時贏得50%以上選票。如果那些立委當時以不到50%的得票率、甚至更低當選(多人參選分票),那還有可能被罷免掉。但他們全部都以超過50%得票率當選,怎麼可能一年多時間後,就能把他們都罷免掉?這不合常識邏輯。

曹長青說,例如這次要被罷免的台北國民黨立委洪孟楷,他上次當選立委,是全台灣得票數最高的,被稱為「得票王」。他沒有重大犯罪犯錯等,就要被罷免,這簡直就是賭氣、開政治玩笑了。結果這次投票結果,不同意罷免他的選票,又是最高之一。

第三,台灣上次總統大選結果,已出現民進黨40%支持率、國民黨和民眾黨加起來60%支持率的六比四的對峙格局(賴清德當選總統僅拿到40%選票)。這次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當然就有6成的民眾基礎,這個基本數學就可得知,僅佔4成的民進黨怎麼可能「罷免」成功?

基本盤還是基本盤,沒有撼動台灣政治的六比四大格局,也沒有爭取到多少中間選民。所以這個結局是必然的。(圖/翻攝自護國大遶境粉專)

▲基本盤還是基本盤,沒有撼動台灣政治的六比四大格局,也沒有爭取到多少中間選民。所以這個結局是必然的。(圖/翻攝自護國大遶境粉專)

在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被司法關押後,民眾黨認為是民進黨政府司法迫害,更導致民眾黨與國民黨聯手制約民進黨。連這次事先被認為很危險的民眾黨新竹市長高虹安都過關(罷免沒成功),就可看出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的力量。

高虹安是被司法判刑的人,她得到的「不同意罷免票」超過了她上次當選市長的總票數,可見是大量國民黨人支持了她。而國民黨的24席立委全部這次過關,明顯也是得到了民眾黨選民的力挺。這個六比四政治格局,是這次民進黨失敗的重要原因。

曹長青說,那為什麼事先民進黨媒體和民眾那麼自信?因為看到國民黨立委政客紛紛去北京朝拜,還有民進黨的很多議案在立法院被在野黨杯葛、無法通過,令民進黨支持者憤怒,所以在罷免連署時,民進黨基本盤的激情出來了,形成眾志成城的氣氛。但最後這個基本盤還是基本盤,沒有撼動台灣政治的六比四大格局,也沒有爭取到多少中間選民。所以這個結局是必然的。

#大罷免決戰726

【#直播中LIVE】2025花蓮夏戀嘉年華演唱會Day5 韋禮安 TRASH 王ADEN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基隆浪曲嘉年華 Day 2 潮光浪曲之夜、高空煙火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