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TWANT

▲美國總統川普在今年四月宣布對所有進口商品全面徵收關稅,震撼國際市場。(圖/美聯社/達志)
美國總統川普在今年四月宣布對所有進口商品全面徵收關稅,震撼國際市場。雖然初期因金融市場動盪而被迫擱置部分措施,但隨後幾個月,白宮單方面與多國貿易夥伴達成協議,重新推動關稅計畫。川普宣稱這些舉措已帶來勝利,然而專家警告,長期經濟代價恐將顯現。
根據《BBC》的報導,川普表示,關稅將為美國創造新財源、重振製造業,並吸引數千億美元的外資與採購。但分析指出,這些政策效果仍有待觀察,負面影響則可能在未來幾年浮現。
在川普主政下,全球自由貿易已逐漸讓位給保護主義思維。儘管目前尚未發生如部分人士所預測的全球經濟災難,但市場與貿易格局已明顯轉變,多國開始尋求建立新聯盟以因應局勢。
8月1日被設定為貿易協議談判的最後期限,川普政府要求各國在此日前達成新協議,否則將面臨懲罰性關稅。雖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曾提出「90天內達成90項協議」的目標,但至7月底僅簽署十餘項,且多為篇幅短小、缺乏細節的協議。
英國率先與美國達成協議,儘管10%的關稅起初引發關注,但相較歐盟與日本高達15%的關稅,已算相對寬容。去年美國對歐盟與日本的貿易逆差分別為2,400億與700億美元,被視為制裁重點。
白宮亦陸續向韓國、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國施壓,要求其增加購買美國商品,否則面臨更高關稅。目前美國大多數進口商品已受總統令或雙邊協議保護。
雖市場尚未出現劇烈動盪,企業對未來政策方向的掌握有所提升,重啟了部分投資與招聘計畫。然而總體關稅水準已由年初的平均2%升至約17%。川普政府預計,今年關稅將帶來3,000億美元收入,佔聯邦稅收比重達5%,明顯高於往年約2%的水準。
不過稅收增加,物價上漲的壓力亦隨之升高。消費品製造商如聯合利華與阿迪達斯已透露成本上升,預示通膨壓力將進一步傳導至消費端。川普原欲爭取的降息可能因此延後,民眾消費支出亦可能受限。
報導中指出,不同國家受到的衝擊差異甚大,對美貿易規模有限的印度即使面臨25%關稅,對GDP影響有限;反之,德國汽車業受15%關稅衝擊嚴重,預估今年經濟成長將減半個百分點以上。
在地緣政治變局下,印度反而因蘋果等美企撤出中國而成為美國智慧手機最大進口來源。但與此同時,越南與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因享有較低關稅,可能在其他產業領域搶占更多市場。
分析指出,全球供應鏈與貿易模式正重新洗牌,長遠來看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深遠影響。部分傳統盟友如英國亦開始重新評估與歐盟及印度等地的貿易關係。
美國第二季經濟成長一度因出口激增而受益,主要因企業趕在新關稅生效前加快出貨。然而經濟學家普遍預測,未來幾季成長動能將減弱。
消費者物價上漲與可選商品減少,可能對川普的基層選民造成直接衝擊。白宮官員曾提議對低收入族群發放退稅支票作為補償,但此舉需國會批准,實施難度高。
此外,許多協議尚未正式簽署或缺乏具體條文,加拿大、台灣與中國等主要貿易夥伴的談判也尚未完成。部分外國政府甚至否認川普所宣稱協議內容的存在,引發外界質疑協議的穩定性與落實可能。
儘管迄今尚未爆發全面貿易戰,各國仍需應對前所未有的貿易壁壘與不確定性。川普雖借助美國在全球經貿中的核心地位施壓多國讓步,但若現行政策導致供應鏈重組與盟友疏離,未來結果可能不利於美國自身。短期內白宮或許取得若干外交與經濟成果,真正的影響可能需數年時間才能完全浮現。而川普的支持者是否願意為此埋單,恐成他下一輪選舉的關鍵變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