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專家提醒,洋蔥切開發現內部變黑,表示已經腐爛,建議整顆丟掉不要食用。(圖/pixabay)
洋蔥是家常料理常用的食材,但不少人切開後會發現內部呈茶褐色,讓人擔心是否已經壞掉。據《每日新聞》報導,日本兵庫縣立農林水產技術綜合中心指出,這類變色多因洋蔥遭受名為「鱗片腐敗病」的細菌感染所致,與土壤中的細菌透過莖部受傷處進入有關。
病害在雨季頻繁、氣候變化大的年份更易發生。若感染程度嚴重,洋蔥頸部會有汁液滲出;但若只是初期腐敗,外表不明顯,消費者極容易忽略。
若洋蔥只有局部鱗片變色或腐爛,仍可將受損部分完整去除後食用。惟若內部出現擴散變質,外層容易滋生其他微生物,建議應立即丟棄,以避免潛在風險。
專家提醒,即便腐敗洋蔥經烹煮後食用風險相對低,但若未加熱直接生吃腐敗部位,仍可能導致食物中毒。不宜輕忽該危險性。
正確保存方式:通風防潮、避免塑膠袋密封
通風良好、避光陰涼處最理想:建議將整顆洋蔥置於乾燥且通風的空間,如陰涼廚房、屋簷下或通風櫃等,避免陽光直射。即便室外濕度高,通風仍是阻斷細菌滋生的關鍵。
避免塑膠袋密封保存:將洋蔥封於塑膠袋中,尤其遇溫差產生水珠時,容易成為細菌繁殖溫床。
去皮與切碎需冷藏或冷凍:去皮洋蔥應冷藏保存,已切碎的則建議迅速冷凍,不論哪種方式都應於短期內使用完畢,保持品質與安全性。

▲洋蔥等出水性食材,切碎後放在保鮮袋易滋生黴菌,應盡快食用。(示意圖)
簡易保存建議如下:
未切開的整顆洋蔥應置於通風陰涼處保存,可維持新鮮2至3個月。
若洋蔥已經去皮但尚未切碎,應冷藏保存並盡速食用,以避免受潮變質。
切碎後的洋蔥建議直接冷凍保存,並在短時間內食用完畢,以維持風味與安全。
至於將洋蔥密封在塑膠袋中保存,則需視存放環境濕度調整位置。若置於通風不良之處,極易因悶熱與水氣滋生黴菌而變質,不建議採用。
許多家庭容易因保存不當而讓洋蔥腐敗突然惡化。此類由「鱗片腐敗病」引起的內部變色,若非及時去除或處理,可能會成為潛在的食安風險。尤其生食時應格外謹慎。
選購時應挑選表皮乾燥完整、不發芽、不鬚根且無壓痕的洋蔥;儲存時務必通風、避免密封,更要避免潮濕與直射陽光,確保能安全食用並延長保存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