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42歲的她求子路艱辛!「取卵10次」求得1寶 醫嘆:高齡婦僅1/10胚胎正常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高齡婦求子路艱辛。圖為產檢過程。(圖/翻攝自Pixabay)

▲高齡婦求子路艱辛。圖為產檢過程。(圖/翻攝自Pixabay)

高齡婦求子路艱辛。42歲的胡小姐,是衛福部國健署定義下的高齡產婦,然而為了求子,她一共取卵了10次,取出共85顆卵,最終成功生下一名健康的寶寶。婦產科醫師表示,高齡女性求子就是在跟時間賽跑,目前政府的補助邏輯,是取卵一次就要植入一次才能獲得完整的補助金額,呼籲政府政策應將「取卵」、「植入」脫鉤補助。

台灣不只2025進入超高齡社會,晚婚晚育也是問題之一。根據內政部2024年人口統計,女性平均初胎年齡為31.65歲 ,較前一年再上升0.15歲。

衛生福利部自110年7月1日起實施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補助對象由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擴大至所有的不孕夫妻,提供醫療服務之人工生殖機構也從原本19家增加至92家。除低收及中低收入戶維持每次最高補助15萬元外,一般不孕夫妻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補助次數上,受術妻年齡在39歲(含)以下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並順利活產前,最多補助6次;另年齡在40歲(含)以上至44歲(含)以下者,最多補助3次。

TFC台北生殖中心副院長何彦秉指出,胡小姐在來到TFC前其實已有懷孕過一次,但不幸在第8周胎停,檢查結果為染色體異常,而在40歲以上的女性中,染色體異常的機率並不低,因此通常會在植入前先進行PGS(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檢查,而胡小姐當時已42歲,卵子品質一天比一天下降,跟「時間」賽跑,成為醫病共同的目標。

他說,根據國際論文研究顯示,42歲以上女性胚胎只有10分之1的正常機率。胡小姐取85顆卵,形成囊胚11顆,最終通過PGS檢測僅1顆,然而中間療程超過1年,取卵10次,終於在今年生下一位健康的寶寶,這一路上並不簡單,而政府的補助對於真心想要求子的患者來說,真的不太充足。

何彥秉醫師指出,高齡女性求子需要跟時間賽跑,呼籲政府政策應將「取卵」、「植入」脫鉤補助。(圖/TFC提供)

▲何彥秉醫師指出,高齡女性求子需要跟時間賽跑,呼籲政府政策應將「取卵」、「植入」脫鉤補助。(圖/TFC提供)

不過,何彦秉憂慮指出,高齡不孕症患者補助次數不僅從6次減少到3次,首次補助金額雖為10萬元,但忽略高齡婦女需先集中時間與資源,反覆取卵、累積可用胚胎,再擇優植入的醫療策略。建議政府應調整補助制度,將「取卵」與「植入」的補助費用脫鉤,例如提供每胎6次取卵與6次植入的彈性上限,允許未用完補助額度在取卵與植入階段間轉移使用,「避免高齡婦女被迫跟時間賽跑。」

TFC台北婦產科生殖中心創辦人曾啟瑞則表示,制度雖有年齡與次數限制,但若能根據個案情況適度展延,就能讓患者在兼顧健康的同時,也不錯過求子的時機與補助。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試管補助政策上路三年來,已協助超過2萬名試管嬰兒誕生 ,顯示政策效益逐步發酵。不過,要讓補助制度真正發揮效用,關鍵不只是擴大對象,更要補助制度彈性。

劉志鴻醫師出席《2025生殖論壇:新世代科技助攻試管嬰兒成功率》。(圖/宜蘊醫療提供)

▲劉志鴻醫師出席《2025生殖論壇:新世代科技助攻試管嬰兒成功率》。(圖/宜蘊醫療提供)

另,試管嬰兒療程中的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T-A),近年在全球生殖領域中應用日益廣泛,但其技術平台的診斷準確性與臨床成效至今仍未獲得大眾一致認同。對此,宜蘊醫療近日與台大生物科技研究所攜手舉辦《2025生殖論壇:新世代科技助攻試管嬰兒成功率》。邀集來自美、日國際級專家,與現場逾200位生殖領域人士們與會交流。

宜蘊醫療醫療總顧問劉志鴻指出,盼透過具深度的經驗分享與實證探討,建立更周延有效的PGT-A新平台,幫助需要的病人提升成功率,減少不必要的焦慮與資源浪費。

#祝你健康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