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急診處偶爾會出現等待的病人躺走廊甚至滿到大廳。(圖/資料照)國內急診壅塞不是新聞,醫學中心如台大醫院不時就會看到等待的病人躺走廊甚至滿到大廳。繼UCC試辦上路後,衛福部長石崇良再拋出新做法,明年擬參考國外急診「短期停留單位」,讓須接受治療患者在急診有獨立空間,健保給付比照急性一般病床 ,以解急診壅塞。讓病人在急診停留過程中得到應有的照顧跟品質。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台灣醫院協會與醫策會昨舉行「2025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醫療數位與綠能雙軸轉型」,石崇良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針對急診,將改善急診觀察床制度與照護品質。
衛福部長石崇良規劃讓大醫院急診有專屬病床區,讓患者「短期停留」。(圖/記者簡浩正攝影)急診醫師出身的石崇良,上任時即喊出最想解決問題就是急診壅塞、人力缺口等問題。他會後接受媒體採訪表示,自己過去在急診時,就遇不少病人其實48到72小時就可以回家,但又需要接受治療,因此盼讓這些人有獨立空間,而不是留在走廊;國外則稱為「短期停留單位」。
他進一步說明,現在規劃讓大醫院急診有專屬病床區讓患者「短期停留」,且這些患者在急診不是只有觀察,而是真的在接受治療,也避免出現急診候床病患在走廊候床。
石崇良舉例,過去急診「觀察床」概念,是等待診斷後安排住院或轉院;現在要提升到患者可得到照顧,例如肺炎病患可以在急診先打抗生素,觀察進展,若病況沒有惡化,就可回家接受「在宅急症照護」,或以「非住院靜脈注射抗病菌藥物(OPAT)」方式治療。
他說,急診開設病床區預計明年推動,健保給付擬比照急性一般病床的診察費和護理費;盼藉增設獨立空間,把病床空下來、讓真正重症的患者收住院, 以解急診壅塞,同時照顧病人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