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失智症示意圖。(圖/翻攝自pixabay)超高齡社會警鐘!世界衛生組織(WHO)與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統計指出,目前全球約有5500萬名失智症患者,且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1名患者,失智人口逐年攀升,不僅考驗醫療體系,更威脅國家人力資產的延續。醫師提醒,失智症防治之道不只是醫藥治療,應由生活型態、飲食、運動、社區參與等多方面著手,降低發生率、延緩退化。
台灣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比例快速增加,象徵黃金世代的勞動力正逐步流失。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失智人口已達35萬人,佔同齡人口近8%,且未來十幾年內將突破68萬,盛行率將近10%。國、內外人口結構變化,使得失智症問題日益嚴峻,黃金世代勞動及生活力逐年流失,難得的「黃金流動率」也面臨瓦解危機。
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日前舉辦創會20週年活動,邀請長期與協會共同推動失智症工作的媒體、企業與醫療單位齊聚一堂。協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以「迎接阿茲海默症治療的新境界」為題,分享失智症治療的最新進展與對未來的展望。
白明奇醫師分享失智症治療的最新進展與對未來的展望。(圖/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提供)他說,當失智症悄悄上門,偷走的絕不僅僅是記憶。協會曾有照護者分享親身經歷,罹患阿茲海默症後,他的父母對親人的呼喚、家庭活動、過去的喜好都逐漸冷淡,不再表露情緒。這種來自家屬的無力與遺憾,是許多失智症照護家庭的共同心聲。
白明奇回憶,協會創立至今,從沒有任何經費,到舉辦數十場音樂會,影響上萬民眾,推動「三動兩高」預防原則,辦理失智症月健走、市民講座、照護師認證課程,還深入宮廟與當地社團攜手舉辦活動。協會的Triple 10計畫,更攜手許多滿了熱忱的專業醫師,深入台南每一個行政區,為失智症正確衛教宣導、為文化平權與素養而努力。
近年,生物標記與血液檢測能夠大幅提升早期診斷準確率,單株抗體和新型藥物帶來減緩病程的曙光。談到失智症的預防,白明奇提醒,防治之道不只是醫藥治療,應從「腦力要動、身體要動、休閒要動」及「高度學習、高抗氧化」的「三動兩高」原則做起,由生活型態、飲食、運動、社區參與等多方面著手,降低發生率、延緩退化,也守住家中每個人的黃金歲月與難得的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