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威尼斯地標「聖馬可飛獅」竟是中國製?最新研究揭唐朝神獸跨越歐亞之謎

國際中心/程正邦報導

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初建於9世紀,相傳828年兩個威尼斯商人從埃及亞歷山大將耶穌的門徒聖馬爾谷的遺骨偷運到威尼斯,並在為聖馬可興建教堂,教堂內有聖馬可的陵墓,教堂前的廣場因此得名。(圖/PIXABAY)
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初建於9世紀,相傳828年兩個威尼斯商人從埃及亞歷山大將耶穌的門徒聖馬爾谷的遺骨偷運到威尼斯,並在為聖馬可興建教堂,教堂內有聖馬可的陵墓,教堂前的廣場因此得名。(圖/PIXABAY)

矗立在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St. Mark's Square)的「聖馬可飛獅」(Winged Lion of Saint Mark),是這座水都最鮮明的城市符號,也是數百萬遊客鏡頭下的必拍地標。然而,一項最新發表的學術研究,卻驚人地推翻了長久以來對這尊青銅雕像的認知,並指出這頭代表威尼斯的飛獅,其源頭可能並非來自歐洲,而是來自遙遠的中國唐朝。

根據1980年代修復後的研究,聖馬可飛獅雕像被認為是希臘化時代早期(公元前4世紀)在安納托利亞製作的,但對金屬合金中鉛同位素的研究發現,這些鉛來自中國東南部長江下游流域的礦山,研究人員重新審視了獅子的設計,並在其頭部、鬃毛和胸部發現了唐代(公元618-907年)雕塑的特徵。(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根據1980年代修復後的研究,聖馬可飛獅雕像被認為是希臘化時代早期(公元前4世紀)在安納托利亞製作的,但對金屬合金中鉛同位素的研究發現,這些鉛來自中國東南部長江下游流域的礦山,研究人員重新審視了獅子的設計,並在其頭部、鬃毛和胸部發現了唐代(公元618-907年)雕塑的特徵。(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這項顛覆性的研究刊登於著名的學術期刊《Antiquity》。義大利帕多瓦大學(University of Padua)的研究團隊,透過對「聖馬可飛獅」的青銅雕像樣本進行鉛同位素分析,發現其合金中的銅礦來源,與傳統認為的義大利、敘利亞或小亞細亞地區的礦場完全不符,反而與中國長江流域的銅礦成分高度吻合。

這個結果不僅讓學界震驚,也為這尊高達2.2公尺、長4公尺的青銅巨獅身世,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聖馬可飛獅體積龐大,超過13英尺(約4公尺),重達3噸,由於沒有關於其運輸和安裝的記錄,推測它被分成更易於管理的碎片運抵。對雕塑各部分樣本的分析發現,它至少經過五到六個階段被分割鑄造,並被拼湊在一起。修復者認為它大約有2300年的歷史。(圖/翻攝自thehistoryblog)
聖馬可飛獅體積龐大,超過13英尺(約4公尺),重達3噸,由於沒有關於其運輸和安裝的記錄,推測它被分成更易於管理的碎片運抵。對雕塑各部分樣本的分析發現,它至少經過五到六個階段被分割鑄造,並被拼湊在一起。修復者認為它大約有2300年的歷史。(圖/翻攝自thehistoryblog)

除了科學證據,研究人員也從雕像的外型細節中找到了線索。他們指出,「聖馬可飛獅」的口鼻形狀,以及早期被移除角後留下的痕跡,與唐朝陵墓守護獸「鎮墓獸」的樣式極為相似,這與中世紀地中海地區的雕塑風格存在顯著差異。

研究人員大膽推測,這尊青銅獅子最初可能是一件中國唐朝的陵墓守護神像,隨後被重新塑造,並加上了符合基督教語境的翅膀與光環,最終轉化為聖馬可的神聖象徵。

中國唐代鎮墓獸雕塑。(圖/翻攝自thehistoryblog)
中國唐代鎮墓獸雕塑。(圖/翻攝自thehistoryblog)

這頭重達數噸的青銅雕像,究竟是如何從中國萬里迢迢來到亞得里亞海?學者們進一步推測,這可能與著名的威尼斯探險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的家族有關。

據推斷,馬可波羅的父親與叔父在1264年至1268年間,曾造訪蒙古宮廷。學者認為,他們極有可能在此期間獲得了這尊珍貴的雕塑,並將其帶回了義大利。如果這一推測屬實,這尊「聖馬可飛獅」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一件中世紀世界驚人互聯性的活生生證據。

雖然缺乏確切的運輸紀錄,但研究團隊認為,雕像抵達威尼斯後,極可能經過複雜的「再製」,移除原本的角,並加上符合基督教語境的裝飾,使其搖身一變成為威尼斯權力與信仰的象徵。時至今日,這尊獅子不僅是威尼斯的守護神,也成為一扇窺見中世紀文化交流與貿易路線的歷史之窗。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