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厚瑄/台北報導
運動部部長李洋今(11)日首次出席行政院院會。(圖/行政院提供)近日「廢除體育班」與「社區化運動」的爭論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連行政院院長卓榮泰都公開在9月9日運動部上路、運動部部長李洋布達典禮上點名要正視「體育班」相關議題,台灣運動員長期處於高壓訓練與學業邊緣化的體制中,不僅影響選手的心態與表現,更讓體育班的教育角色備受質疑。前國立體育大學教授、也是長期在體壇杏壇深耕的張思敏提出看法,點出目前體育班存在最大的四個爭議。
台灣體育界近年頻頻爆發學生運動員遭受教練霸凌、體罰,甚至性別暴力等事件,日前又發生台師大女足隊遭教練霸凌及強迫抽血案,體育訓練暴力文化制度赤裸裸顯現在陽光下,而人本教育基金會先前公布台灣學生運動員的體育班經驗焦點訪談報告,調查發現體育班普遍存在「過量訓練」、「訓練項目不合理」、「不當訓練造成運動傷害」等問題,甚至是「壓縮學習時間」,許多進入體育班的學生無法兼顧學業,被迫放棄學業,讓進入體育班不僅不是多一個選擇,反而變成是沒有選擇,種種問題讓外界開始關注體育班存廢問題。
張思敏教授自國立體育大學副校長職務退休後,並未選擇遠離體育教育與行政場域,反而以更宏觀的視角,轉換為橫跨政府部門、教育單位與民間機構的顧問,從教育部體育署的政策諮詢、地方政府的全民運動推廣、乃至大專院校的體育學群整合,皆積極參與。
張思敏分析,當前體育班制度面臨多重挑戰,最主要有4個部分。首先是過度競技化的問題,他指出,許多體育班過於追求比賽成績,甚至在國小階段就進行高強度訓練,這不僅背離了教育的本質,也壓縮了學生的學習與身心發展。此外,頻繁的訓練與比賽導致學生課業受影響,現有的通融方式並非長久之計,需要建立完整的課業輔導機制。
長年深耕體育教學與行政、前國立體育大學副校長張思敏教授。(圖/張思敏提供)同時,現行制度也缺乏一套完善的輔導轉型機制,讓不適應競技體育的學生能夠順利轉回普通班。最後,他特別強調,教練的專業與倫理是體育班的核心,因此教練的在職教育、行為考核以及對霸凌等不當行為的規範,都是刻不容緩需要改善的議題。
「體育班的存在絕對有其正當性,」張思敏表示,「但必須符合『人性化體育教育』,讓有特殊運動才能的學生,在教育體系中獲得適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