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師瑞德報導
最新研究顯示,直立人在智人出現前,就能適應東非高原的乾旱劇變,並發展新策略與工具,展現驚人生命力,若把現代人丟進直立人的世界,恐怕人人都是「爛草莓」,因為他們能在乾旱半沙漠中生存百萬年,而我們冷氣壞掉,沒有WIFI就受不了。(示意圖/PIXABAY)我們常用「草莓族」來形容年輕人不耐操、吃不了苦。可是說真的,大家不要互相嫌棄,因為如果把時間往回拉一百多萬年,放到直立人的世界裡,我們現代人通通都是「爛草莓」、「爛芭樂」。如果真把直立人和我們現代人一起拍生存挑戰的實境秀,恐怕被淘汰的一定是我們。畢竟,他們能在乾旱荒涼的半沙漠裡撐上百萬年,而我們光是冷氣壞掉一天,可能就先投降了。
想要知道為什麼直立人這麼優秀?答案終於浮現了,最新一篇刊登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的研究,給了我們一個震撼的提醒:早在智人出現前很久,直立人 (Homo erectus) 就已經在乾旱的東非高原,撐過了天翻地覆的環境變化。他們不僅倖存下來,還發展出新的工具與策略,繼續繁衍,甚至走出非洲,踏上遠征之路。
直立人:比我們想像更強韌
直立人大約在兩百萬年前誕生於非洲,是一個已滅絕的人類近親物種。他們已經能完全直立行走,長腿短臂,外觀和我們現代人相去不遠。他們的腦容量比更早期的人類物種大,但還沒達到智人的水準。不過,即便如此,他們依然憑藉這顆腦袋,在世界各地生活了超過150萬年,直到大約十萬年前,才悄然退出舞台。
更驚人的是,他們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類,足跡遍及今天的中國與印尼。換句話說,直立人在地球上的壽命與足跡,遠比我們這個自豪的智人要長、要廣。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沙漠不是藉口 他們照樣活
答案來自一個名叫「恩加吉南約里」(Engaji Nanyori)的地點,位於坦尚尼亞北部。這裡曾經是一片林地,但大約一百萬年前,環境突然劇變:氣候變得極度乾旱,林木消失,整片土地成為半沙漠。
來自加拿大卡加利大學的古生態學家胡里歐・梅卡德(Julio Mercader)與國際團隊,花了多年時間分析這片土地上留下的證據。他們挖掘出直立人的化石、各種石器工具、化石化的花粉顆粒,甚至還有被切割過的動物骨頭。這些細節被逐一拼湊,重現了一幅遠古時代的場景。
研究團隊發現,在這片「資源沙漠」中,直立人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展現出超乎想像的適應力。他們開始依靠短暫的水源像是下雨後才會出現的水坑。當野獸口渴聚集在這些水坑時,直立人就伺機打獵,或是撿拾殘餘的動物屍體。這樣的策略看似簡單,但在極端環境裡卻是生死攸關的「小聰明」。這一幕要是換作現代人,停水、斷電、沒有WIFI超過一天,可能社群平台就要被抱怨文淹沒了。
最新研究顯示,直立人在智人出現前,就能適應東非高原的乾旱劇變,並發展新策略與工具,展現驚人生命力,若把現代人丟進直立人的世界,恐怕人人都是「爛草莓」,因為他們能在乾旱半沙漠中生存百萬年,而我們冷氣壞掉,沒有WIFI就受不了。(示意圖/PIXABAY)石器:從「一次性」到「隨身帶」
研究還揭示了另一個重要發現:直立人對石器的使用方式,發生了質變。一開始,他們可能到了新的地方,就地取材,敲敲打打一把簡陋的石刀。可是在半沙漠環境裡,食物的出現完全不可預期,如果臨時才製造工具,往往來不及抓住機會。於是,他們開始把磨得鋒利的石器帶在身邊,像今天我們隨身帶手機一樣。
「他們可能會想:『這是個好工具,我該帶著,以防哪天突然有食物出現。』」研究共同作者、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地質學家保羅・德爾金(Paul Durkin)這麼解釋。
這種行為透露出一個關鍵:直立人不只是活在當下,他們已經學會規劃、提前準備。這樣的能力,大幅提高了他們的生存機會。
花粉顯示的環境轉變
除了石器,花粉化石的分析也為研究提供了重要證據。
梅卡德團隊檢測出,不同年代的花粉種類出現劇烈差異。大約在一百萬年前之前,這裡是一片開放林地,樹木與灌木相互交錯。但隨著氣候乾旱化,這些花粉逐漸被耐旱的灌木和草類取代,最終呈現出近乎荒蕪的景象。這證明了氣候的劇變真實發生過,而直立人就在這樣的轉折中,硬是活了下來。
「這項成功歸功於他們能在漫長時間裡,面對多次環境與氣候變化,仍然生存下來。」梅卡德在研究發表時強調。
最新研究顯示,直立人在智人出現前,就能適應東非高原的乾旱劇變,並發展新策略與工具,展現驚人生命力,若把現代人丟進直立人的世界,恐怕人人都是「爛草莓」,因為他們能在乾旱半沙漠中生存百萬年,而我們冷氣壞掉,沒有WIFI就受不了。(示意圖/PIXABAY)居然比我們還「能適應」
這樣的結論,讓不少學者重新思考人類演化的假設。我們現代智人一直自信,能在各種極端環境下生活,高山、沙漠、冰原,甚至太空。但事實上,直立人早就做到類似的事。他們能在乾旱半沙漠裡定居,也能在衣索比亞的高海拔地區活動。
「智人常被視為能應付所有生態環境的物種,確實,我們的能力令人驚嘆。但這不代表更早期的人類就不行。」澳洲格里菲斯大學人類演化研究中心主任麥可・佩特拉格利亞(Michael Petraglia)說,「我們的研究清楚顯示,直立人也能做到,而且時間點非常早。」換句話說,智人並不是唯一的「適應冠軍」。
生存策略與文化火花
研究還顯示,直立人的行為有某種「文化積累」的特質。他們不僅會重複回到同一片河流或溪流邊居住,也會持續改善工具。這代表,他們不只是本能驅使,而是能夠「記憶」與「傳遞」生存策略。
這或許也是直立人能走出非洲,遠征到亞洲的原因。他們懂得找到合適的棲息地,並利用有限的資源養活自己。對比今天,很多人對環境稍有不滿就大喊「鬼島啊」、「快逃啊」、「愈躺平愈快樂」,顯得格外諷刺。
勞苦與智慧的結合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氣候學家埃爾克・澤勒(Elke Zeller)在評論這份研究時說:「這種研究需要極大的心力與耐性。」
她指的是科學家們為了重建古代環境,得一顆一顆地檢視花粉,一片一片地分析石器上的痕跡,還要對照動物骨頭的切割痕跡。這是一場需要幾乎和直立人一樣耐力的調查。
這一切努力換來的結論,是我們必須重新認識直立人:他們不是笨拙的「原始人」,而是一群懂得觀察、能夠調整、擁有「生態彈性」的生存者。
腦袋大小並不是生存唯一關鍵
這份研究的價值,不只是幫我們還原直立人的生活畫面,更是讓我們現代智人反思。我們以為自己因為腦袋大,就比其他人類更會適應環境。但事實告訴我們,腦袋大小並不是唯一的關鍵。真正能決定存亡的,是能不能在變化中找到活路。
直立人沒有冷氣、沒有超商,甚至沒有固定的水源。但他們能靠短暫的水坑、磨得鋒利的石刀,一次次撐過旱季。如果直立人看見我們今天因為手機沒訊號而焦躁,恐怕會搖頭說:「你們才是真正的爛芭樂、爛草莓。」
還原遠古的一堂課
恩加吉南約里的遺址給我們上一堂生動的課:人類的適應力並不是智人獨有的「專利」,而是我們屬於人類這個家族的共同能力。
直立人證明了,在環境驟變的時候,會存活下來的,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那些能快速調整策略、持續累積經驗的人。也許,這就是他們能活超過 150 萬年的原因。而我們呢?如果不懂得面對變化,光靠抱怨度日,恐怕才是真正活不長的「爛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