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期待藩籬消失——落實高雄果嶺自然公園市民共享

文/高雄市綠色協會理事長王敏州

澄清湖高爾夫球場,對許多高雄人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遙遠的名字。它就在那裡,與我們日常休憩的澄清湖風景區僅僅隔著一條松藝路。然而,這咫尺之遙,卻是一道跨越了半個世紀的鴻溝。我們知道那裡有一片無垠的綠,卻只屬於少數會員;我們能想像那裡的靜謐,卻從未有機會親身走進。

圖為澄清湖高爾夫球場原有球道。(圖/王敏州提供)
圖為澄清湖高爾夫球場原有球道。(圖/王敏州提供)

許多人的共同記憶,是登上澄清湖的中興塔,憑欄遠眺,那片被精心修剪、綠草如茵的球場,然而,那份美麗卻帶著一種近在眼前卻遙不可及的神祕感。我們看得見風景,卻看不見風景裡的人;我們感受得到空間,卻感受不到屬於我們的連結。原來,一牆之隔的藩籬,在我們的日常裡,真實地存在了這麼久。

去年球場使用劇毒禁藥除草的新聞,激起巨大的波瀾,那片看似無害的綠,潛藏著市民飲用水安全的風險,為了徹底杜絕疑慮,高雄市政府決定收回球場,將它轉型為一座全民共享的公園。消息一出,立刻成為城市裡熱議的話題。絕大多數的市民,都對這個決定抱持著高度的肯定與期待,許多民間團體也紛紛建言,期許這座未來的公園,不只是一片任人走踏的綠地,更能肩負起更高層次的環境教育、生態復育與永續遊憩的使命。

回望高雄的城市發展軌跡,這一次的轉變,意義尤其深遠。它不僅僅是一片綠地的開放,更是這座城市近年來努力從工業城市,蛻變為宜居、智慧城市的最佳體現。對照過去的衛武營,從軍營轉變為今日世界級的藝術文化中心與都會公園,經歷了將近二十年市民運動的奔走與爭取,澄清湖高爾夫球場的轉型,則是市政府主動提出的作為,它並未經過漫長的公民抗爭洗禮,而是治理者主動回應了市民的期待。兩相對照,我們看見了一種進步,一種城市治理思維的成熟——從過去的被動回應,到現在的主動擘劃。

當然,一份美好的願景要如何落地,才是最大的考驗。如何保留球場近六十年的歷史脈絡,同時又能營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觀風貌?如何讓規劃過程公開透明,凝聚共識?我想,與其由上而下地頒布計畫,不如由下而上地發起一場城市對話,邀請所有關心這片土地的人們,一起坐下來,描繪它的未來。

這個過程可以這樣想像:市府先將轉型可能面臨的議題,例如「生態廊道如何維護?」、「親子共融區該在哪裡?」、「歷史記憶如何保存?」、「是否需要低強度的商業設施?」等,準備成一份份清晰易懂的草案,分析各種方案的可能樣貌與影響。然後,不再是枯燥的公聽會,而是將市民依據關心的主題分組,讓住在附近的老鄰居、帶著孩子的年輕父母、關心生態的學生、研究都市規劃的專家,都能在同一個圓桌上,暢所欲言。

圖為澄清湖高爾夫球場原有球道。(圖/王敏州提供)
圖為澄清湖高爾夫球場原有球道。(圖/王敏州提供)

在這樣的討論中,每個人都能深入地參與,體驗政策從無到有的過程,建立起「認同感」。當一位媽媽的建議,促成了一座更安全的兒童遊戲場;一位孩子提議,規劃一段祖孫可以一起挑戰的健走步道,這座公園的每一寸土地,便與他們產生了情感的連結,最終的方案,將不再只是市府的方案,而是所有參與者共同孕育出的成果,大家自然會成為它最堅實的後盾。

衷心期盼那道藩籬消失之後的景象,過去僅供少數人優雅揮桿的果嶺,能轉型成為孩子們盡情奔跑、追逐泡泡的草地;過去專屬於會員的俱樂部,能改造成為一座飄著咖啡香、人人都能進來歇腳的市民客廳。或者,帶著家人、約上三五好友,提著簡單的餐點和一張野餐墊,在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樹蔭下,共享一個悠閒的午後時光。

期許這道藩籬的消失,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更美好的開始。它結束了一個公共資源被少數人獨佔的時代,開啟了一個城市將最美好的一切還給所有市民的未來。這不僅僅是一座公園的新生,更是高雄這座城市,對它的人民所許下的一個溫柔而堅定的承諾。而我們,都是這個承諾的見證者與共同書寫者。

外稿
【三立新聞網免責聲明】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作者簡介
來自各地鄉民的聲音。想大聲說出你的觀點,歡迎投稿!
🔴0916 LIVE 三立新聞直播-晚間新聞總整理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