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韋安觀點》貿易戰追擊:八年後誰在重寫規則?

文/韋安

2025年10月,川普與習近平在韓國G20峰會再度會晤。這是川普重返白宮後首次與習面對面,也是中美貿易戰八年後的新起點。

第一次交鋒從關稅戰打到科技戰,如今戰場擴大至供應鏈、能源與稀土主導權。問題是:這一回合,誰更有底氣?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圖/翻攝畫面)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圖/翻攝畫面)

一、從茶葉到晶片的歷史迴圈

十九世紀的貿易戰由大清與大英開打。中國以茶葉、絲綢、瓷器壟斷全球,造成英國逆差;英國以鴉片入華,以貿易為名、奪權為實。兩百年後,角色換成美國與中國。2024年,美對中貨物逆差2955億美元,總逆差逾1兆美元;中國順差近1兆,出口3.58兆美元,比2017年成長58%。貿易戰不僅未削弱中國,反而促使產業升級。

中國出口結構的「三樣」成為競爭力象徵:第一階段是服裝、家具、玩具;第二階段是家電、手機、電腦;第三階段則是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這轉變讓中國從「世界工廠」成為「新能源製造強國」,中美貿易戰也從商品競爭轉為產業競合與權力重分配。

二、川習第一次交鋒:從蜜月到冰點

川普任內四次會晤:2017海湖莊園展現強硬;同年北京「國事訪問+」氣氛熱絡;2018阿根廷G20宣布暫緩加稅,卻同日逮捕孟晚舟;2019大阪短暫解封華為;2020簽署《第一階段協定》後疫情爆發,川普指控「中國病毒」,協定作廢。此後中美從貿易摩擦,全面升級為科技與地緣對抗。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南韓釜山進行會晤。(圖/翻攝畫面)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南韓釜山進行會晤。(圖/翻攝畫面)

三、八年結果:數字未變,格局已變

八年過去,美國逆差仍高企,製造業轉移未改結構問題。中國則憑「雙循環」與供應鏈本地化強化韌性,出口與順差創新高。

美方用關稅與封鎖圍堵,中方以新能源、電池、稀土突圍。競爭焦點已從數字走向制度與戰略資源。

四、川習2.0:角色互換的心理戰

2017年是習主動赴美;2025年則是川普急於會面。中國撐過封鎖、掌握稀土與新能源鏈,「不急了」;川普為政績與通膨壓力,「反而急了」。

美國握晶片與AI,中國掌稀土與製造。前者能卡技術,後者能掐供應,雙方互握「生死開關」,任何升級都將震盪全球。

川普與習近平閉門會議後步出建築,川普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在習近平耳邊說了些話,但未獲習的回應。(圖/翻攝畫面)
川普與習近平閉門會議後步出建築,川普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在習近平耳邊說了些話,但未獲習的回應。(圖/翻攝畫面)

五、從關稅到稀土的再分配

從茶葉與絲綢到晶片與稀土,形式變了,本質仍是權力再分配。美國守科技金融制高點,中國追求製造自主。

川習2.0不只是第二回合談判,而是全球秩序重構的試煉場。合作才能止損,對抗只會兩敗俱傷。

真正的勝利,不在誰壓過誰,而在誰能率先走出「零和思維」。

【三立新聞網免責聲明】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川習會」釜山登場

作者簡介
邀請各方評論家聚集「三立大論壇」,發表對社會、時事、政治的獨到見解,相互交流。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