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張尚辰報導
紫禁城是到北京旅遊時,必參觀的景點之一。(圖/翻攝自Pixabay)說到明、清兩代的皇家宮苑,「紫禁城」經常被視為巔峰之作,是北京景點中必參觀地點,紫禁城總面積共有72公頃,但是偌大的紫禁城中有近萬間宮室,卻找不到半間廁所,這也是令許多人非常好奇的原因。事實上,古代的皇帝、王公大臣、妃嬪們都有專門使用的便器,使用的器具依照階級區分,在皇宮中如廁後的事宜也有專人負責。
紫禁城中沒有設置廁所不是設計者的疏失,更不是因為皇帝缺乏錢財,而是怕糞臭會擾亂宮內的莊嚴與皇室的顏面。在清代皇宮中,主要使用的便器有便盆、恭桶等,皇帝及后妃們所使用的器具被稱為「官房」,有專門的太監負責保管,需要使用時會被傳至寢宮外,而其餘普通臣民與宮人則統一使用「便盆」如廁。
皇帝及妃嬪們的官房樣式也非常講究,材質一般都是用紫檀木、黃花梨等名貴木材製作而成。以慈禧太后為例,她的官房以檀香木雕刻而成,花紋別具特色,便座還有靠背,覆蓋柔軟的襯墊,宛如沙發一般,非常舒適。
至於如廁後的排泄物該如何清理呢?在宮廷劇中常常看見的「辛者庫」就是負責宮廷日常的所有雜務,除了打掃庭院、縫補衣物、放羊牧馬外,皇帝、妃嬪們如廁的後續事宜也交由他們打理。
雖然辛者庫的工作看似低賤,但事實上在當時的社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他們不僅擁有獨立的戶籍,還能透過科舉制度升官,有時甚至能與上層人士通婚,這樣的身份與能力,使得他們在宮中生活與在外在世界之間,保持著一種特殊而複雜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