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蒲世芸/綜合報導
據《華盛頓郵報》18日報導,多名消息人士透露,美國總統川普今夏拒絕批准超過4億美元(約新台幣120億元)的對台軍援方案,原因是他正試圖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協商貿易協議,並為接下來兩人可能的會面來鋪路。
專家學者指出,台灣自身提升防禦意願和能力是重要關鍵。(圖/路透社/達志影像)美國對中態度軟硬兼施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馬準威今(19日)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時分析,美國這一動作顯示中美雙方確實正在尋求接觸。他直言:「AIT才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如今川普又中斷軍援,讓人覺得矛盾。但實際上,川普很可能在鋪墊下一步談判籌碼。」他也指出,這筆軍援方案本來就是拜登時期簽下的,川普「翻臉不認帳」的機率原本就不低。
根據報導,這筆援助原本包含彈藥與自動化無人機,被形容會比過往對台提供的軍援「更具殺傷力」。雖然白宮官員表示最終決定尚未定案,但此舉被視為美國對台政策的重大轉折。
軍援暫停引發疑慮
美國軍方與情報官員長期提醒,中國解放軍正在快速擴軍,習近平更要求部隊要在2027年前具備「奪取台灣的能力」;然而川普政府卻在此時猶豫,讓不少專家擔心美方「鬆手」。
川普一再強調自己奉行「交易型外交」,不願意無條件送出武器。他在對烏克蘭的政策上也展現相同思考模式,推動由歐洲國家買下美國武器再轉贈烏軍,而不是直接給予軍援。
對於川普如何看待台灣,學者馬準威指出:「川普雖然知道台灣重要,但生意人的腦袋總是在盤算,他把台灣當成一張好牌,但要不要對你好,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他補充,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等官員依舊將台灣視為「非北約重要盟友」,顯示美方內部仍有不同聲音。
華郵曝,川普打算暫停對台灣軍援。(圖/路透社/達志影像)台灣被要求自立自強 防務支出壓力大
《華郵》報導中也提到,美國最快強化台灣軍力的方式就是使用「總統提用權」(Presidential Drawdown Authority, PDA),拜登任內就曾多次批准。但川普傾向讓台灣自己掏錢,因此雙方在阿拉斯加的防務會議中,已同意一筆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新軍售,包含無人機、飛彈與感測器等裝備。不過,這些武器可能要等上好幾年才能交付。
而台灣則是計畫明年將國防支出提高到GDP的3.3%,並喊出2030年要達到5%。馬準威提醒,川普一直要求盟友展現自我防衛能力,「台灣目前能做的就是配合美國政策,展現出防禦意願和能力。」
台灣只是川普棋局裡的籌碼?
旅美學者翁履中則在臉書發文評論,他認為這次婉拒軍援的時間點耐人尋味,正好在AIT提及「台灣地位未定」引發北京不滿之後,讓人懷疑是刻意為川習會「降溫」。
他指出,川普對台灣的態度其實一以貫之,就是「台灣不是戰略核心,而是可交易的籌碼」。他更直言,台灣必須正視自己在美中博弈中的被動處境,準備好面對更多不確定性,並在「有沒有美援」之外,真正建立與強化自身的戰略自主。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