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中心/綜合報導
于朦朧在9月11日意外墜樓身亡,享年37歲,官方火速將此案定調為「意外事件」,但輿論並未因此平息。(圖/翻攝自于朦朧微博)英國BBC中文網在美西時間9月23日,於頭版頭條大幅報導于朦朧墜樓案,盤點疑點與社會反應,並以「官方通報後,民眾為何仍質疑」為題,凸顯國際對中國官方說法的信任度零。旅外自媒體YouTube「大衛觀點」發布最新分析指:此案已「震動中國,如今更衝出國門!」大衛強調,當BBC、澳洲《今日澳洲》與新加坡《海峽時報》等權威媒體罕見同時聚焦,等同把案件推上全球輿論檯面,恐成為左右辦案方向的外部變數。
大衛指出,國內信息場景呈三個趨勢:其一,「輿論降噪」加劇,從撤下熱搜、關鍵字限流,到中大型媒體被約談降溫。其二,對「于朦朧相關痕跡」進行系統性抹除,例如于朦朧影視作品演職員名單,被指已看不見其姓名;其三,涉案傳聞方開始「反撲」,以聲明、律師函對網民追問回擊。
英國BBC中文網於頭版頭條報導于朦朧墜樓案。(圖/翻攝自BBC中文網頁面)與此同時,他強調「北京當局遠程刪訊息、試圖控制輿論」,反而引發更大質疑與反效果。在案情層面,大衛援引「鄰居見證」指出:有住戶以同款樓型為例,稱窗台高度與紗窗結構使「酒後不慎墜樓」的自殺意外說很難成立,認為「鄰居見證曝光,直接打臉『自殺』說法」。
這類第一手資訊分享雖已在牆內遭壓制或被迫刪除,不過相關影像與說法已被海外網友備份流傳,成為推動外界追問的關鍵素材。他並研判,當「BBC 等歐美權威大媒體罕見聚焦,登上頭版頭條」後,北京可能被迫在兩難間權衡——在強大國際輿論壓力下,為維護所謂「公信力」與對外形象,是否「把兇手拋出來」以止血;否則每年巨額對外宣傳成本恐因全球質疑而「打水漂」。
大衛同時提醒,不用過度寄望外國政府立即介入;真正能持續施壓的,仍是中國境內民意與證據的積累。最後他總結,國際關注正把此案從「內宣題目」拉回「法治與真相」的公共議程,後續走向將取決於官方是否正面回應社會與國際媒體的具體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