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秀敏/台北報導
農業部長陳駿季出席「第一屆食農教育大會」開幕典禮。(圖/翻攝畫面)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除全力救災外,外界也關注堰塞湖目前情況。農業部長陳駿季今(27)日受訪表示,目前堰塞湖蓄水量約700萬噸,農業部隨時監控壩體情況,待情況許可就會第一時間重新安裝水位計,在確定實際狀況前,不會貿然地取消紅色警戒。至於外界對溢流、潰壩的討論,陳駿季則說明,溢流是對於水的描述,潰壩是對壩體結構的描述,兩者描述的對象不一樣,不需要糾結這兩個名詞,最重要的是農業部針對水溢流過壩頂的時間去推算,提早警示下游地區,「我們的疏散絕對不是用感覺的,也絕對不是用名詞去判斷」。
陳駿季今日上午出席「第一屆食農教育大會」開幕典禮,會後受訪時表示,堰塞湖從23日溢流導致最後部分潰堤,水位降低到約113公尺,剩下水量約700萬噸,農業部隨時監控壩體情況,昨天也出動了空勤總隊直升機去監測。
陳駿季說明,由於目前旁邊還有一些土質崩塌,派人進去安裝水位計並不安全,但是只要情況許可,就會第一時間重新安裝水位計,監測更清楚的水位,提供中下游居民警示。至於後續處置,會透過專家會議討論,目前只能透過空拍方式了解,後續若天氣許可、落石不在,人可以進去時,才能做更精準的評估,「我們不排除任何一個可能」,最重要的是讓中下游居民有安全的生活環境。
陳駿季指出,包括壩體本身還有水量部分,農業部還是隨時監測,現在還不確定整個堰塞湖的實際狀況,所以也不會貿然地去取消紅色警戒,要等更精細評估還有專家會議討論。
至於外界對溢流、潰壩的討論,陳駿季則說明,溢流是對於水的描述,潰壩是對壩體結構的描述,兩者描述的對象是不一樣的,水保署歷次對外說明中,關心的是依據水位高低判斷湖水何時會流出壩頂,因為一旦流出壩頂,就會對中下游產生影響,而溢流之後,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產生沖刷、下切,「換句話說,潰堤、潰壩本身就是溢流的最後結果,但是潰壩本身可能有不同的程度,在還沒有溢流之前,沒有辦法去判斷。」
陳駿季說,各界不需要糾結這兩個名詞,最重要的是農業部針對水溢流過壩頂的時間去推算,也提早警示下游地區,「我們的疏散絕對不是用感覺的,也絕對不是用名詞去判斷」,整個災防過程中,疏散是有一定程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