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倪譽瑋報導
一位男子飯後頭暈,經檢查發現他的後循環血管極度狹窄,已有腦缺血症狀,經即時治療才免於中風。(示意圖/資料照)勿輕忽頭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李薰華分享案例,有一位60多歲的男子,在吃完早餐後頭暈、噁心想吐,原本以為只是小問題、壓力大而已,經友人勸說還是去醫院看一下,結果發現他的腦缺血、肢體不協調,是中風前兆,火速轉至急診,所幸治療即時,避免了中風的悲劇。
頭暈種類多 眼震有助於找出病因
李薰華指出,頭暈是臨床常見的症狀,不少人深受其擾,但是每種頭暈都隱藏著不同病因、治療方法差異也大,要治療,首要任務是找出病因,如透過「電子視頻Frenzel眼振鏡」觀察眼震(nystagmus),以檢查頭暈的來源。
李薰華說明,「眼震」是人體感受到不正常的平衡刺激時,眼球出現不受控制的快速跳動,需要以特殊儀器觀察。醫師能藉由眼震的方向、持續時間等,區分頭暈類型。例如「耳石脫落」其可能掉在耳內三個半規管中的其中一個,眼震可幫助判斷掉在哪個半規管;此外,小腦中風也可能看到特殊的眼震。
吃完早餐頭暈想吐 60多歲男險中風
李薰華舉例,有位年逾60歲的陳姓男子,吃完早餐後突然頭暈、噁心想吐,原本以為只是壓力太大,最後在朋友勸說下就診;經檢查後發現,他的眼睛出現了明顯向上的眼震,右手也協調不佳,高度懷疑是中樞型的眩暈合併小腦功能異常。
陳男轉至急診,給予輸液治療及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進一步的展開頸動脈及穿顱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他後循環的血管極度狹窄,同時合併椎基底動脈循環不良,導致出現暫時性腦缺血、肢體不協調及中樞型眼震症狀,經即時治療,才免於中風危機。
醫師提醒:頭暈應就醫、勿吃藥壓制或忍耐
李薰華建議,民眾若出現不明原因的頭暈,不應一直依賴止暈藥或止吐藥來暫時壓制症狀,而是要儘早就醫,如能讓醫師早期發現潛在的腦部問題,便能及早安排更進階的腦部治療。